风雨铸辉煌——记中国体育彩票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院士

作者:孙国根摄影: 视频: 来源:《校史通讯》第83期发布时间:2013-01-04

在斗转星移的二十年里,座落在原上海医科大学东园的教育部 / 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已从一个不起眼的小科室,逐步发展、壮大成一个拥有数十名科研人员及先进设备、掌控千万元科研基金、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在乙肝、丙肝病毒及其它持续性感染病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且知名度较高的重要科研基地。说起这些辉煌,笔者不得不向你叙说一个重要人物,她就是上述实验室的创始人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在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方面为我国乃至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女科学家 ——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教授。

“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微生物教研室病毒组”,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建设,1986年重点实验室开始运转,两校合并后,200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闻玉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袁正宏研究员任主任,瞿涤教授任副主任。实验室现有高级研究人员5名,中级研究人员7名,助教和技师6名,研究生和博士后24名,共42人。可谓阵容强大,梯队合理。

闻玉梅动情地说:我们这个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完全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新老两代科技人员勤奋努力、不懈追求的基础上,才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回顾已走过的二十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4年的基础准备阶段,1985-1993年的启动阶段,1993-1999年的发展阶段和2000年至今的拓宽阶段。

基础准备阶段主要是人才、资源的力量积累,并不断在国内外扩大实验室的影响。其标志性工作是派出骨干出国进修,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重点;同时邀请国外“重量级”专家讲学、指导。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和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79年,实验室经国务院批准,邀请了美国著名肝炎、肿瘤病毒研究泰斗Joseph.L.Melnick教授来校举办讲习班。

在启动阶段,闻玉梅主持领导的团队参加“七五”国家攻关课题2项和国家“863计划”高科技计划2项。在此阶段,实验室在乙肝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水平方面有了跨越式进展。成立了以徐肇玥为主任,闻玉梅、徐志一教授为副主任的原上海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中心,并整合病理、药学、妇产科、儿科等优势力量;与法国Trepo教授联合申请欧盟资助科研项目,启动与欧盟间的联系。闻玉梅连续3届被聘为部门项目评审专家,她在发展国家生物工程中心与欧盟间关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闻玉梅与徐志一等主编并撰写的英文版《中国病毒性肝炎》,首次系统地向国外介绍我国肝炎病毒、病理及临床研究成果。该书出版后,即引起世界同行广泛兴趣;实验室这一阶段在鸭乙肝病毒模型、乙肝病毒慢性机理研究方面已有重大贡献,并连获部级、市级大奖。

在发展阶段初期,1993年,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迁入治道楼。实验室继续获得国家“863计划”资助,深入研究乙肝治疗性疫苗。1996年,实验室迎来国家及省市级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专家组肯定和好评;为及时总结我国微生物学成果,闻玉梅主编了98章,共278万字的权威性著作《现代医学微生物学》,该书由8位院士、80位国内外相关专家参与撰写。该书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6年10月,在桂林召开的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闻玉梅当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在发展阶段后期,“乙肝耐受动物模型,消除乙肝耐受性”研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阶段,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一批中青年骨干已快速成长为“跨世纪人才”。

在拓宽阶段,实验室科研工作突飞猛进,日臻成熟。实验室研究范围以“同心圆”发展模式拓宽到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及结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病原细菌的基因组学研究;2001年病原生物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评议中,并以满分位居全国病原生物学科榜首。在此阶段,实验室还组织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国际会议:2003年10月,来自美、英、德、澳及国内的专家、中青年学者共40余人聚会上海第33次东方科技论坛,共同研讨抗微生物疫苗的新思路新进展,并邀请为人类抗击艾滋病做出突出贡献的美国科学院医学部院士、著名华裔科学家、我校终身名誉教授何大一作主题演讲;任该届论坛主席的闻玉梅作学术报告。2003年11月,作为欧盟下属EFBIC中国生物工程中心联合支持的国际医学分子微生物学及药敏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医学院举行,来自中欧双方的34位专家出席会议,闻玉梅担任大会主席。此外,2003年8月还举办了全国EMBO学习班 。两校合并后,实验室获“211工程”和国家“985计划”支持,并历史性地跨出了“产学研结合”第一步。

要取得“辉煌”是要付出代价的,让我们听听闻玉梅述说的那个艰辛年代,难忘岁月 —— 基础准备阶段的故事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国门已经打开, 闻玉梅有一种很强的冲动,不!确切点说,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她想搞一个大项目,一个对中国众多老百姓都有益的大项目。她想到了治疗乙肝课题。乙肝是我国最严重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之一,它不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而且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肝癌病人中有90%以上感染过乙肝病毒。那时乙肝血源疫苗虽然已成为预防乙肝的有效武器,但对治疗乙肝却束手无策。中国有十分之一的人也就是说约有1.2亿的人感染乙肝病毒,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因此,治疗乙肝是十分重要的课题。闻玉梅决心为控制这一疾病贡献自已毕生的精力。

要搞大项目,就要有基础,就要有创新;要基础,要创新,就要知己知彼,就要了解世界,走出国门。

1980年4月,她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首次踏出国门,到英国伦敦大学进修。“那次,我简直就像一个‘乡下人’, 与‘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模一样。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我看都看不懂。我们与人家差距太大了。”她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短短3个月,就发表了一篇论文。

1981年10月,已是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的闻玉梅,理应担当起主任工作,不宜出国,但有一个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一年的机会。已是77岁高龄的林飞卿教授再度出山:“你走吧,我替你再做一年主任。出去,你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回来,我相信你!”她对导师的崇高品质至今深深不忘,感动不已。

闻玉梅非常珍惜在美国学习的那段时间,她不放过任何机会,拼命地做,拼命地学。白天工作,晚上坚持听有关分子病毒方面的课。这段读书的日子真是苦啊!那时她已40几岁,记忆力已不如从前,但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废寝忘食地“消化”了老师全部用英语讲课的内容,照样考得第一名。最累人的是,她没有车,也不会开车,因为她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学车上。开课导师为她的刻苦所感动,晚上经常用自己的小车送闻玉梅回住所。

在美期间,闻玉梅不但学到很多先进东西,发表了论文,更重要的是,她与这个著名研究院建立了永久的合作关系;一俟回国,她就利用这一桥梁,迅速把科室骨干张维、何丽芳送出去学习。闻玉梅知道:搞科研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要有团队精神。张维、何丽芳分别赴美NIH不同实验室进修一至二年。学成后,她俩如期回国,并建立了肝炎病毒基因分析、病毒肽分析以及多种病毒细胞培养、过滤、动物实验等方法;她们在国外省吃俭用,带回来一些先进设备和仪器。这些,都为以后培养研究生和技术人员奠定了基础。

因为闻玉梅站得高,看得远,才有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大发展。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在八十年代基础准备阶段,闻玉梅“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积蓄力量,筑巢引凤”战略是多么英明! 

在英国进修时,为了尽量节约开支,闻玉梅连一张4英镑的伦敦大桥参观券都舍不得买,硬是在3个月时间里,从生活开销中省下一笔钱,购买了一台急需的低温冰箱和一台幻灯机。至今,她依然心疼地说:单那台低温冰箱就花了我整整90英镑的运输费。当卫生部领导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心疼地说:“闻玉梅,在英国3个月,没把你饿死啊!”于是,卫生部拨给闻玉梅1万元人民币。而闻玉梅正是从这笔资金起家,开始了艰难但极富挑战的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

1987年,成竹在胸的闻玉梅首先提出“消除对乙肝病毒抗原免疫耐受性” 治疗新观点,据此建立了模拟人幼龄乙肝免疫耐受性的动物模型,设计了五种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疗性疫苗,并在动物模型中考核疗效。从中发现抗原-抗体复合性疫苗有较显著疗效。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当前乙肝研究和治疗中的棘手问题。“八五”期间,闻玉梅认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耐受是我国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用鸭乙肝病毒感染的幼龄鸭建立乙肝病毒免疫耐受动物模型、设法改变原病毒的表面抗原为“新”抗原以“鱼目混珠”, 或改变抗原提呈形式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用免疫治疗路线以消除免疫耐受状态的新思路。1988年,“863计划”专家委员会评审后给予充分肯定并进行了资助。该设想经过 5年的动物实验研究,在当年博士研究生瞿涤(现任实验室副主任)研究鸭乙肝病毒免疫动物的基础上,张维教授及当时的博士研究生、后来的免疫教研室主任熊思东等参与下最终获得了成功。随后她们与生物制品所合作研制了可供人体临床研究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准进入临床研究。这是我国自己研究、设计并可进入临床研究的血源乙肝治疗性疫苗。该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重组型治疗性疫苗 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九五”重大项目之一。这一新型治疗性疫苗已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

实验室还首先针对国际学者认为病毒可在肝外存在、可能是病毒藏匿主要场所的观点,何丽芳教授指导研究生对肝外组织进行乙肝病毒 DNA研究,发现我国乙肝病人的肝外很少有完整病毒,且不复制,证明肝外组织不是病毒长期存在的“藏身处”,从而明确提出应将清除肝脏内病毒作为主攻方向。此项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验室通过对乙肝病毒从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机体免疫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国外学者同期发现我国乙肝病毒存在核心基因变异株,与病毒长期持续有关,是构成乙肝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1996年,该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实验室研究了乙肝病毒的致病相关基因,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我国乙肝病毒持续性感染的机理与对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实验室的成果及辉煌也是老一辈科学家们培育的成果。闻玉梅一生碰到3位难忘恩师:一位是余贺教授,她研究生期间的启蒙老师;一位是林飞卿,教会了她严格治学;还有一位是谢少文,教会了她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

闻玉梅非常尊重和怀念她的恩师谢少文和林飞卿两位教授,在谢少文教授八十八岁那年,他把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执教五十周年时,学校赠予他的一对玉石奔马转赠给了闻玉梅,并深情地对闻玉梅说:“我送你,是对你勤奋刻苦的赞赏;送给你,是要你继续中国微生物学事业。”

无独有偶,林飞卿教授也出于对门生的一往情深,将国际友人赠给她的一把镀金钥匙郑重地转赠给闻玉梅,并叮嘱她:“继续打开微生物、免疫学的知识宝库”。闻玉梅在得到这两件“宝物”时激动地说:“这两件礼物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如有真正合适的接班人,我会将这‘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玉石奔马和‘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传下去。”

闻玉梅常说:“我和同龄美国人无法竞争,但我相信我的学生能”。实验室的教授们经常用四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教导他们的学生:科研的核心是创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奋,科研的态度是求实,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  

闻玉梅领导的团队在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把为国家培养人才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后带出了一大批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其中,来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20名,博士后5名;现在读研究生29名,博士后1 名。通过闻玉梅的言传身教,实验室的教职员工及研究生们都以室为家,全力贡献。

在谈到教育和如何培养学生时,闻玉梅深有感慨地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光荣事业。每个人都经历过层次不同的教育(从幼儿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教师给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较深远影响。在参与塑造人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人”,因此必须“以人为本”, 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从个性、素质的不同点出发,因人而异地施教。我的老师谢少文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对我终生受益,他教诲我说:“一个只会教聪明、基础好的学生,不是一个好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消磨绚烂归平淡,独步秋风无古今。闻玉梅虽然已取得“步行者”的辉煌,然她更崇尚长江后浪推前浪,更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所做的一切仅代表过去,后生可畏,未来是年轻人的;我期待我的学生更加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追上我们、超过我们。我期待着!”(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体育彩票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