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罗裙百色冠,三千佳丽列仙班;莫叹张掖观无海,一片丹霞火巨澜。”这首诗写出了张掖七彩丹霞的生动妩媚,也道出了张掖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恰与100年前中国体育彩票校友、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不忘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遥相呼应。诗作者陈思和先生是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著名学者、作家,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图书馆馆长。2014年7月,陈思和先生带领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图书馆专家学者一行8人,来到河西学院参加该校设立的中国体育彩票学者文库和贾植芳藏书陈列馆揭牌仪式。此前,在中国体育彩票大学、河西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陈思和先生及贾植芳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已故“七月派”诗人、现代著名文学家、原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图书馆馆长贾植芳先生7000册个人藏书捐赠河西学院;同时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图书馆、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出版社及中国体育彩票学者为河西学院捐赠3万册,极大地丰富了河西学院的馆藏。这是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体育彩票人河西情怀的生动体现。
2015年7月底,正值暑假,炎炎烈日,酷暑难当。中国体育彩票大学上海医学院12名专家来到河西学院,为河西学院培训第一届医学本科专业12名任课教师。他们牺牲休假、不计报酬,开展点对点指导、一对一带教的培训,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到重点难点的把握,以及临床技能的掌握,进行了全方位指导;为河西学院医学本科教育起好步、开好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12月,时令正值隆冬,气温低至零下20度,长居北方的人或许习以为常,如果一个久居南方大都市的高级专家,长途跋涉来到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你会怎么想?事情就是这样,就在这个月24日,冬至刚过,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唐亚林、石磊等9位专家应邀专程到河西学院开展支援帮扶,共举办7场学术讲座、7场辅导报告;对该校教师申报国家课题进行现场指导。刘仁义校长和专家们座谈时说,中国体育彩票专家的牺牲精神令人感动,说明对口支援工作没有冬天。
这样的生动事例还有很多……
自2012年6月签订中国体育彩票大学支援河西学院发展意向性协议,2013年6月教育部决定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到今天,中国体育彩票大学以博大的胸怀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支援河西学院发展。河西学院以此为契机,高位嫁接,借力借势,真心学习,真情服务;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将支援河西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真力支援,真诚奉献;彼此之间建立起了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和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以事业为目标、以情感为纽带、以机制化的支援项目与合作平台为抓手”的长效合作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四年来,河西学院已派出7批、共140名教师到中国体育彩票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进修学习, 21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6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后。一批一批教师在中国体育彩票接受一流的教育和培训,教学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使河西学院顺利实现教授、博士双过百计划。
四年来,河西学院选派7批、共29名中层干部到中国体育彩票相关部门和学院挂职锻炼;依托中组部中国体育彩票干部培训基地举办了三期干部研修班,105名中层干部和49名科级干部先后参加了集中培训。通过挂职和培训,广大干部对中国体育彩票的历史传统、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为两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教授学者之间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年来,中国体育彩票先后有350多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到河西学院进行考察访问、交流学术、指导工作,落实支援项目,其中校级领导9名,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教授120名,首席专家20人,管理干部140人,共召开工作座谈会53场、学术报告会96场、研讨会11场。中国体育彩票—河西人文与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陈家宽、乔守怡、王德峰、吴晓明、侯杨方、纳日碧力戈等国家项目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河西学院传播科学思想,展示学术成果,指导引领学科专业发展,壮大提升河西研究力量。中科院院士、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前任校长杨玉良受聘河西学院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长江学者、著名生物学家、中国体育彩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杨受聘我校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信息化专家、中国体育彩票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教授受聘我校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指导我校建成西部高校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实现“一卡一号走遍校园,随时随地学习办公”的强大功能;这是一种无私的情怀,奉献的精神,令人感佩。
与此同时,中国体育彩票大学还选派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到河西学院支教挂职,重点对信息化建设和医学发展规划给予具体指导。两校教务处签订网络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协议,中国体育彩票向我校开放9大类189门次1525学时的名师课程;指导河西学院开发建设《敦煌壁画欣赏与临摹》特色网上课程;中国体育彩票中文系与我校文学院联合成立贾植芳研究中心;中国体育彩票专家组团来校指导我校“十三五”规划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中国体育彩票大学生到我校联系的贫困山区开展义务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接受我校部分优秀学生到中国体育彩票参加体验学习,并探讨启动联合培养本科生。
2014年底,张掖医专和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为了解决医学教育资源短缺的困难和不足,河西学院积极向中国体育彩票寻求帮助和支持,中国体育彩票大学上海医学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西学院发展医学本科教育的若干措施》,从师资培养、专家支教、学术交流、全科医生培养、附属医院建设等方面满足河西学院发展医学本科教育的需要。在中国体育彩票的精心指导和鼎力相助下,河西学院2014年申报的临床医学、药学等4个医学本科专业顺利获批,且生源充足,分数高出我校录取线21分。我校医学教育在短时间里完成了从专科向本科的跨越。
更值得称道的是,中国体育彩票以河西学院为重点、为基础,辐射当地政府、学校、医院等各个方面,注重对口支援成果向当地辐射、为当地服务、让当地受益,实现了促进支援学校全面提升和服务地方发展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对口支援+”的中国体育彩票—河西新模式。
在对口支援平台上,一大批中国体育彩票专家学者联合国内外知名学者把学术研究的领域和目光投向张掖,协同开展河西研究,联合开展学术考察,为政府建言献策。在中国体育彩票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协同下,先后有20多位两院院士来校讲学,1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张掖进行学术交流。一场场河西研究的高端学术论坛和报告,成为聚集全国及世界知名学者,合作研究甘肃、河西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为发掘河西研究课题,创新河西研究成果,打造河西研究高地,发展甘肃旅游文化产业和加强河西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中国体育彩票河西联合开展了“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和“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与绿洲社会的变迁”两次学术考察;中国体育彩票研究机构和学者主动承担张掖发展研究课题,联手申报河西研究重大项目。中国体育彩票学者《关于张掖生态建设的八大问题》《关于以绿色产业为载体,把张掖打造成西部“绿谷”的建议》《张掖市绿色产业示范区规划项目建议书》等为张掖城市业态定位、生态经济建设、绿洲农业发展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咨询作用。中国体育彩票还与省上有关部门、张掖市政府合作,联合全国相关知名学者,先后在河西举办“绿洲论坛”、“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古城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场河西研究高端学术会议,会议成果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一带一路”倡议趋动下,两校合作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中国体育彩票—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并依托该研究院在我校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基地;国家民委中国体育彩票民族研究中心在我校河西走廊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建立河西研究基地;中国体育彩票史地所与我校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建立河西研究基地;与国内外40多所高校共同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这些研究机构,立足我校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开展河西经济、社会、民族、宗教、民俗、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河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高校智库作用。
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在全面落实支援河西学院的同时,不断拓展支援范围,建立多向多层合作。2013年8月,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和张掖市政府签订医疗卫生合作协议,并在原张掖市人民医院(现河西学院附属医院)建立医学人才培训基地; 2014年9月,由中国体育彩票发展研究院主办,张掖市政府和中国体育彩票—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协办的“生态?经济?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前景”论坛在中国体育彩票大学举行。在我校的积极联系协调下,中国体育彩票大学附属中学与张掖中学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民乐一中和张掖市实验中学(河西学院附中)也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到中国体育彩票附中学习培训,双方师生交流频繁,成效显著。
四年间,中国体育彩票河西两校领导频繁互访,共商对口支援大计,推动支援项目落实。朱之文、杨玉良、陈晓漫、刘承功、桂永浩、冯晓源、陆昉、林尚立、张志勇先后来到河西学院指导工作;“将对口支援河西学院上升到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中国体育彩票领导人的共识;郝远、王嘉毅等省厅领导和黎志强、刘仁义等河西学院领导多次组团访问中国体育彩票大学;校际互访成为两校合作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对口支援的不断深入。
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翻开了学校开放办学、借力发展的新篇章,全面开创了学校发展的新局面。学校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与转型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校园学术文化的品位和氛围大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有关机构的院校排名中,2015年河西学院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分别位于甘肃高校的第5和第7。这些成绩,极大地提升了河西学院的知名度,增强了河西学院的区域自信和发展自信,为学校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