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为期三天的“上海论坛2017”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7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智库、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嘉宾和代表围绕“亚洲与世界:新动力、新格局、新秩序”这一主题,分别参与四大板块的11场圆桌、14场子论坛展开讨论,探寻中国乃至亚洲对接世界,实现共赢的路径。
“一带一路”与全球化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带动了今年“上海论坛”的热度,有关“一带一路”的话题成了各领域专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贸易收缩和‘逆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和中国的选择”的分论坛上,嘉宾在回顾20年全球化得失的基础上,纷纷对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一带一路”。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长权衡认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高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才能促进全球化的进展,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帮助亚洲各国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或者是消除亚洲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从而对亚洲甚至世界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而谈及全球经济合作,美国学者彼得·帕特锐认为,特朗普政府不太可能继续推动区域化经济合作,亚洲必须自己挑起大梁。“一带一路”着力于帮助不同国家建设基础设施,这个领域的投入会产生很大的溢出效应,在经济和其他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16+1”对接欧洲
论坛期间适逢G7峰会在意大利召开,对于与会的欧洲专家来说,中欧合作及“16+1”模式不断被提及。
与会人员都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16+1合作”不但带来了经贸投资方面的交往,中国与中东欧在文化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实实在在的互联互通,让中东欧国家真正成为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沟通桥梁。“几年前,我们只有几千名中国游客,但去年中国游客的数量已经突破了2万。”拉脱维亚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安得利斯·斯普拉兹说道。
对此,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主任刘作奎表示,中东欧可以看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范例,它连接着中国和欧洲,成为中国进入欧洲经济圈、实践“一带一路”倡议的门户。
中欧互补合作可期
然而,当“一带一路”通过“16+1合作”延展到欧洲,由于欧盟国家多元化,“一带一路”在欧洲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合作模式和境况。有专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出口的工业结构方面,中国与欧盟之间有着非常大的互补性。欧洲国家擅长装备制造、汽车、交通、化学和制药,而中国则在纺织品、家用电器、一般制造业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才是未来中国与欧盟展开合作所需要的“密码”。
欧洲国际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佩克曼斯曾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中欧间建立自贸区的可能性,并于近日在上海发布团队的研究成果《明日丝路:评估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佩克曼斯毫不避讳中欧合作当前遇到的问题,比如欧洲人对“一带一路”仍存有疑虑、欧盟也出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贸易政策等等。但他表示中欧合作依然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