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农业发展,政府应该将宝贵的公共资源投入到哪些领域?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原因及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是什么?在新常态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实现食物安全与营养安全的发展目标?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2017年“中国体育彩票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得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给出了兼具独创性和实务价值的答案。
三十年如一日对农业经济和公共政策的不倦探索让樊胜根成为该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八年前他就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不仅是研究所历史上最年轻的所长,也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农业研究组织高层领导的中国籍雇员。在学术研究之外,樊胜根也是消除饥饿及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倡导者——他发起“2025协定”,联合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开展合作;身为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领导组成员,是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的全球29位领袖之一;代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参与G20峰会,同时也是我国农业部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在漫长的学术和国际活动生涯里,樊胜根始终不曾忘却自己立志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和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初心。
扎根土地,立志做“神农传人”
出生于江苏普通农民家庭的樊胜根,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上大学之前,他一面求学一面帮家里务农。身虽躬耕陇亩,心却未忘忧民。他实践着、观察着并思考着:中国的农业该怎么发展?如何让中国的农民生活得更好?如何让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再受饥饿的困扰并获得营养、健康的食物?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在高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农业经济学”。
“荟萃五千年华夏文明,推出一代代神农传人”是南京农业大学校歌中的一句。言犹在耳,深铭于心。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得农业经济硕士学位后,樊胜根坚定了推进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志向,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继续攻读农业与应用经济博士学位。
少时的梦想若没有栉风沐雨中的坚持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美好的构思若没有脚踏实地的耕耘终究是空中楼阁。三十多年来,樊胜根立足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研究,并将成果与经验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与国际影响力。名誉加身,樊胜根说,自己最喜欢的称谓还是“研究员”。近年来他公开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00多篇,涵盖了农业经济和公共政策的多个方面,尤其在公共投资和优先序设置,经济转型、农村发展与减贫,以及食物安全和营养新战略上成就斐然。
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樊胜根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青年们不断充实、提升自我,用崭新的视角看待农业,将农业看作是一种企业,同时也是一个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口提供营养、健康食物的途径。当代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技术飞速发展,这个时代为青年人提供了很多机遇,每个行业都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技术人才与领袖。”
不忘初心,为中国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樊胜根始终关注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进程,针对农业科研、公共投资与投资优先序、农业生产率测度、农村发展与制度改革等,展开了极具开创性的探索。
他率先使用生产函数法,将中国农业快速增长的源泉分解为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投入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对中国农业的增长贡献巨大。同时,农业科研投资的回报率不仅很高,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在对投资优先序的研究中,也是他首次将公共投资与减贫结合起来。他在中国搜集了大量县级、省级板面数据,并创建了一个经济计量系统模型,用于测算各类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比较不同投资在同地区、不同投资渠道下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转型期间,农村低等道路投资回报率事实上超过了高等道路;而在西部地区的公共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其他地区。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政府在西部建设与农村发展的政策制定上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深入的实地调研。为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数据,樊胜根曾带领一支科研队伍,对贵州、云南、甘肃和新疆地区进行了长期追踪。以贵州为例,研究团队对贵州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900多户农户在2005-2012年期间分乡镇、村和住户三级进行了四轮的全面联系追踪普查,收集了农户在生产、生活消费和政府相关政策补贴等大量的数据。“在中国西部考察时,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当地人努力生活的意志,他们竭尽全力为家人、为子女的未来去创造积极的改变。”正是这份触动激励着他努力通过政策的方式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回到研究所,樊胜根构建了一个动态均衡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未来应该优化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跨部门、跨地区流动,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在新常态经济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樊胜根还开展了对中国食物安全和营养新战略的研究。 他指出,“中国在促进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营养不良(饥饿、微量元素缺乏和超重/肥胖)仍然广泛存在。许多新出现的社会和环境的问题使这一切变得更具挑战性。”对此,他开出的“药方”是:以可持续的粮食和营养安全为目标,采取综合的政策和投资计划,更好地链接经济与市场,转型农业和食物生产系统,以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高质量和营养的产品。
全球视野,做世界的“零饥饿英雄”
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历让樊胜根不仅有科研工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更有国际视野与格局。樊胜根相信,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他亦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座桥梁,将中国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他将基于中国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经济计量系统模型用于分析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44个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投资,并通过与发达国家作对比,总结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科学的公共投资决策。而这个经济计量模型也被国际机构作为范本在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除中国外,樊胜根还对印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与同事Ashok Gulati共同编著了《巨龙与大象》一书,探讨了农业动态变化对中印两国和其他转型经济体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两国经验对其他国家发展的借鉴意义。其中,他对印度农村道路投资与减贫的研究成果被印度官方作为一系列减贫举措的强有力证据。
减贫与发展的路,向来任重而道远。2007至2008年的全球粮食价格危机让数百万本已脱离贫困的人口再次受到饥饿的挑战。针对这次危机,樊胜根不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影响;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现有的食物体系存在缺陷。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建立以营养和健康为驱动的国际食物新体系。他倡导农业、营养和健康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打破传统边界,相互协作,健全价值链,为小农提供更多支持,最终形成高效的、集约的、可持续的、气候智能型并利于农贸的食物新体系,以可持续的方式为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有质量和足够数量的食物与营养。
樊胜根在减贫和抗击饥饿方面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14年,他获得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颁发的“零饥饿英雄”奖,便是最好的见证。
“饥饿和营养不良仍在持续,中国与世界都面临着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的挑战;政策、技术和制度是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的关键;而中国在消除全球饥饿与营养不良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樊胜根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作的报告中如是说。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他将砥砺前行,不仅以学者的身份,同时以实践者的身份,身体力行,推动全球食物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异国他乡数十载,当初的那个田间少年如今已成为受人敬仰的学者,不变的是他推动中国发展的赤子之心。祖国的腾飞,尤其是在农业和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令樊胜根深感自豪。“在当下,中国有机遇并有能力在国际农业发展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 我也期待着在未来,可以继续协助构建国际交流平台、联结各方资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一起,为实现中国农业的‘走出去’、为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