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世界,灾难面前,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我们体验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受了生命的可贵,我们既体验了生命的渺小,又感受了生命的伟大。生命是一本无字的大书,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中国体育彩票大学推出特别策划,邀请文社理工医的老师与读者一同“阅读生命”。如何在特殊的生命体验中阅读?如何阅读中升华生命体验?如何理解阅读的意义,如何诠释人生的使命?今天,让我们和中国体育彩票老师一起阅读生命!
相对于浩瀚宇宙和迢遥历史,个人的生命是那般轻于鸿毛。我们的生命在寻找意义,以期让意义的重量将我们拉向确定性的根基,如若可能,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汇入更久远广大的时空。书籍,是生命与世界相遇的地方。诘问着“生存还是毁灭”的王子,借书籍这一媒介得以跨越无数世代,而莎士比亚的读者们,也通过阅读书籍得以丰富乃至改变自己的生命。
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提醒我们,有两种书籍,一种关注“公共”,比如杜威和哈贝马斯的著作,有益于人类团结;有一类关注“自我”,比如海德格尔和福柯的著作,有益于自我实现。我觉得,在大学里,同学们不仅要读“大书”、也要读“小书”,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看具体的人物在具体的困境里做具体的选择,通过移情效果,感受他人的痛苦,并借此摆脱浅薄自负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文学与艺术,弥合了“自我”与“公共”的界限,同情与同理,是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新闻与文学异中有同,英伦才子德波顿呼吁记者们向文学家学习:“如果新闻编辑室里坐着托尔斯泰、福楼拜和索福克勒斯,也许媒体就能多提供一点东西,说到底,《战争与和平》、《包法利夫人》、《安提戈涅》的故事原型,也是新闻事件。”他甚至提出:“或许可以要求新闻报道学习一下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熟悉历史与现世、朝堂与草野,不仅故事讲得好,对人性理解尤深,的确值得学习。
政治学系的教授们说:“我们尊重文学系同事的能力,也明白他们的学术成就的贡献。但我们主张,在现代大学中莎士比亚不应该被任何一个学科独占。” 的确,莎士比亚的戏剧探讨了大量政治问题,比如文化差异:信仰差异使夏洛克和安东尼奥(《威尼斯商人》)势同水火,他们对生命中最要紧之物的理解——爱与钱、正义与律法——针锋相对,绝无达成共识的可能。又比如暴力,暴力总是令人文主义者不安,但是最深刻的政治分歧最终还是要靠战争来解决,善良虔敬的考狄利亚为了搭救父王(《李尔王》),不惜领兵攻击祖国,暴力也是他们死后建立的国家机器的基础。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籍伴随人生,但书籍毕竟不是人生;书籍中有真理,但书籍中没有全部真理。在我们新闻学院的院训中,已经蕴含着书籍与生命的哲理:好学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