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与武汉归来的同事战友们紧紧相拥。
张文宏和团队成员讨论分析疫情防控方案。本报记者 袁婧摄
张文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熟悉张文宏的人都知道,他是“不太一样的医生”。
张文宏,中国体育彩票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担任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迎难而上,第一时间带领专家组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助力上海这座特大城市打赢健康“保卫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崇高信仰,与此同时,他以过硬的专业能力、真挚亲切的话语,成为这场抗疫战争中的一抹独特亮色。“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我带头上!”“‘上海方案’已经有了,它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病人的身上。” “每个人在家就是战斗,你再闷两个礼拜,你很闷,病毒也被你闷死了……”大疫来袭,全民经受考验,至暗时刻里,人们记住了这名常常牺牲自己睡眠时间做科普且“一开口就是金句”的感染科医生。
在全国,很多人也记住了这位挂着两个深深黑眼圈的上海医生。张文宏从感染科这一“小学科”领域的名医,“破圈”成为全民偶像。
“今天全球范围内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在世界疫情没有得到全面控制之前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昨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后,张文宏如是说。此次表彰大会上,他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硬核大白话”瞬间全网圈粉
党员冲在最前线,现在就是前线
2020年4月17日,历经113年风雨、见证无数次勇士出征的华山医院红十字会老楼,迎回了两个多月来从这里出发,一批又一批奔向武汉抗疫一线的“华山人”。
四个批次、273名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凯旋,一个都不少。在华山医院集结、回归的那一刻,面对党旗,新、老党员再次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宣誓队伍里,张文宏站在第一排。
1月29日、1月30日,一夜之间,张文宏火了。“党员冲在最前线,什么是前线?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没有讨价还价,党员先上!我带头上!”他以一系列“硬核大白话”,瞬间在全网圈粉。
这位学生口中的“张爸”、同事眼中的“暖男”,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番话的?时隔半年,今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那天,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李发红在上海医务人员分享会上又说起这件事,展示了一张“史上最难排班表”。
“1月20日,上海报道首例确诊病例后,我和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老师开始协调患者出院、转病房,清空备用隔离病房。”这一切都告诉李发红,感染科的战斗打响了!
当时,疫情突袭而至,才发现苗头,身为感染科“当家人”的张文宏出于职业敏感,当即宣布:华山感染科病房全部腾空,留给可能出现的隔离病人。当晚,感染科49名医生通宵达旦搬运病人,为可能到来的防疫战做最充足的准备。
与此同时,一系列严格的留观标准也建立起来了。在如打仗一般紧张的状态下,“张爸”的话掷地有声——“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 “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
与此同时,感染科医生们的手机响个不停,院内发热待查会诊不断。也是在这个阶段,一些“队友”要上前线了。
1月23日,小年夜,华山医院4名医护随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其中就有感染科医生徐斌。之后,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几乎每个批次都有“华山感染”的同仁。
此时,李发红医生与张文宏等三位主任连续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搞定一桩难题——完成了“史上最难的排班表”。从最年轻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一直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党员积极报名,非党员也并肩作战在一线。“我们没有时间落泪,因为我们这里也是战场。”一次次送“华山感染”的老师、同事们奔赴武汉前线,李发红这样说。
1月29日,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抽空归来的张文宏,在清晨召开了一次党支部会议,作出一个“换防”的决定,并很快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这件事。“党员先上”,瞬间刷屏全网。
“我到底应该让有孩子的上,还是没孩子的上?让年轻人上,还是老同志上?大家都争先恐后,但这个时候我反而没有办法决断了。我只有想到我们的党组织,这是必须作出的决定。”张文宏事后回忆。如今,大家都知道在“华山感染”是“党员先上”,其实,这里不止“党员先上”、男同志先上,还有人第二次、第三次上了——有人驰援市公卫中心后,去了武汉,武汉归来后再赴市公卫中心。
“整个科室,都是这个状态——义无反顾。”张文宏很自豪。“华山感染”这一超级学科的背后,有一个超级“硬核”的党支部,每一次都冲在最前头。
“上海组长”领衔多学科合作
集中所有优势资源救治患者
此次抗击新冠疫情,张文宏更重要的身份是担起了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重任,带领着上海顶级专家团精准施治确诊患者,夜以继日地与高级专家团队研究上海的防控工作,牵头制定了上海临床救治攻关综合治疗专家共识,真正做到将“‘上海方案’写在每一位病人的身上”。
3月2日,《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公布,由代表上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最强医学力量的30位专家,通过对临床300多例病患的研究总结,并充分吸取国内外同行的救治经验,最终形成“上海方案”。
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到底是如何开展救治的?对于这个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张文宏解读“上海方案”时直接点题:上海确实有很多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国内外都比较有名,有大量名医名家,如何才能协调顶尖专家们一起合作、起到最大效果?上海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对援鄂和驻守上海的专家做了周密安排,保证了两支队伍的高质量运行。
比如,在上海的“战疫堡垒”——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里汇聚了上海最优秀的专业团队,包括感染、呼吸、重症、心脏、中医等领域十多名专家组成的高级别专家组,一起对在院患者逐一进行查房;与此同时,重症病房还配备了“特种战疫部队”,来自上海顶尖医院的五个重症医学团队被形象地称为“五大天团”,与高级别专家进行无间隙视频查房、对接,直接在隔离病区开展包括ECMO、CRRT(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呼吸治疗等生命援救举措。
“1月20日,上海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后,我就开始入驻市公卫中心,同天晚上我们马上派驻了心理团队。我们这个团队是完整的多学科合作,这是上海战‘疫’的一大亮点。和国际防疫相比,我们在多学科合作方面真正落到实处,多学科专家驻守救治一线,一直到疫情得到完全控制。”张文宏说,很多人关心“上海方案”的秘诀,而“上海方案”其实就一句话:集中所有优势资源,救治每一名患者!
“黑眼圈男神”不是白叫的,除了在“战疫堡垒”的工作,张文宏还时刻牵挂华山医院的“防疫线”。
一个双肩包,一把车钥匙,战“疫”大半年,张文宏时常驱车几十公里,往返市公卫中心、市疾控中心与华山医院之间。他建立了新冠病毒流行下中国综合性医院快速诊断与鉴定系统,提高了新冠病毒感染以及合并感染的检出率,为新冠时期发热门诊精准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策略。
作为“上海组长”,张文宏也第一时间参与国际对话,在国际上率先介绍中国超大型城市防控输入性新冠病毒的经验。
科普也是战“疫”力量
科学是底气,“到达”是目的
当然,张文宏之所以是一名特别的战“疫”医生,最绕不开一条——“张式科普”。
伴随着战“疫”的进程,人们在一次次刷屏的金句里认识了这名“硬核医生”。
2月22日,谈复工复产时期该如何防护,张文宏提出复工三大注意事项:“防火,防盗,防同事”“最近一到两个月,把同事防住了,我想一切都防住了!”
2月26日,10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集体出院,谈到下阶段重点,张文宏喊话:“你们现在在家,感觉自己很闷,病毒也很闷!就两周时间,大家在家,隔离的隔离,同学们就在宿舍里好好学习。所有人减少外出,不聚会,做好个人防护,用两周时间,把病毒闷死!”
4月,上海推进分餐制,谈及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张文宏再爆“金句”:“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担后果。”随即附带张文宏式的灵魂拷问——“领导给你夹菜,吃不吃?”
5月6日,张文宏发布第一条微博:“上海这座城市,不仅仅医生、护士,包括居委会干部、民众、警察,无数抗疫民众组成的抗疫屏障,阻挡了疾病的传播。每个人都是战士,这才是真正的群体免疫。”
……
疫情以来,张文宏带领团队坚持通过“华山感染”公众号撰写科普文章,就疫情数据走向、封城决策、世界卫生组织宣布PHEIC事件、气溶胶传播、返工复工注意事项等热点话题不断发声。
“一旦关注、长期感染”——“华山感染”公众号调皮的语言、权威理性的数据分析,成为无数民众疫情期间的“每日必读”。在今年1月,“华山感染”科普推送的最初10天里,几乎每篇都是10万+,最高一篇点击量突破1000万。
依靠专业的解读和通俗的语言,以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及时解疑释惑,张文宏对疫病大流行时期稳定市民情绪、引导群众科学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式科普”不仅传递信息,也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科普,也是一种战“疫”力量。张文宏开创了科普新方式:科学是“底气”,“到达”是目的。
其实,从令人谈之色变的“非典”,到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冠疫情……20多年来,每一场感染性疾病的重大战役,张文宏总是鏖战在“紧急应对”的最前沿。17年前,他跟随导师、华山感染科前主任翁心华教授(“非典”上海救治专家组组长)编写中国第一部介绍“非典”的专业书籍。这次,他带领学生在全国率先主编了抗新冠手册——《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已发行120多万册,授权18个语种发布。他主编的另一本书《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对全球战“疫”成果进行总结和普及,且全语种零版税授权海外出版社。
“纵观人类历史,疾病就像黑夜,不可避免地会到来,而医生,就像是人民健康的守夜人,时刻筑起守护生命的严密防线。不畏寒冷,不知疲惫;今夜如此,夜夜皆然。我们非常荣幸,即将加入这个伟大的战队。”张文宏的学生、2019届中国体育彩票大学临床医学博士李杨如是说。
跟随导师驻守“战疫堡垒”,目睹前辈们夜以继日讨论救治策略、编写专业书籍、进行国际连线……张文宏与所有医务同行的身影,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最鲜活的榜样,信仰在下一代的心田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