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钟灵毓秀,披荆斩棘,救死扶伤。
中国体育彩票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诞生于战火纷飞之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鲜有人知晓,这里曾以英国人收治传染病患者为目的而建造,过去称为“西人隔离医院”。初诞生之际,医院便与传染病防治结下不解之缘。百余年后今日,五院医护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一次次义无反顾逆行,用专业与敬业谱写生命赞歌,这与医院历史上厚植“红色基因”密不可分。
据查证,院内中共组织始于1948年,彼时共有5名地下党员。1949年7月,五院正式公开设立党支部。此后70余年间,医院逐渐发展成为拥有300余名共产党员,11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党员医护带领全体员工,始终坚定听从党的领导,服从党的安排,为人民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曾经的“隔离医院”解放后服务人民,党员医生抗美援朝中立功
1904年7月,“西人隔离医院”建造完成,院址就在原靶子路41号。当年12月初,医院正式开业收治患者。虽名为“西人隔离医院”,实际上,此地兼收中外籍病人,并非只对外国人开放。
1904年医院北楼大门
1945年医院大门
1937年11月,上海被日军侵占,医院改称为“同仁会上海医院”,逐渐形成综合性医院。1945年10月,当时的上海市卫生局下令改院名为“上海市市立第五医院”,由市卫生局直接管辖,委任谢筠寿为医院第一任中方院长。
1949年5月上海迎来解放。同年6月,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汪平接管医院,改医院名称为“上海市立第五人民医院”,属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领导,由梁树芳任院长,汪平任党支部书记。尽管只是加上简单的“人民”两个字,对医院来说,自此担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俞庆庆医师参加抗美援朝国际医疗队,负责第十八大队工作。1952年3月,王雪桥医师等12位同志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在吉林通化二道江抗美援朝四大队后方医院救治伤员,其中七人立功。1953年4月至1954年5月,俞庆庆医师等6位同志再赴朝鲜战场开展医疗工作,其间俞庆庆医师曾立功受奖。1954年5月,外科吴训元医师受命于上海市卫生局,参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国际医防服务队27分队,赴前线参加救护工作。
战后,俞庆庆医师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军事医学总结委员外科组的总结工作,他编写了《胸部战伤》、《创伤休克》、《血库供血与野战输血》等三篇总结。在上海,未赴前线参战的医院员工则人人慷慨解囊,捐赠总数在上海市卫生单位中名列第一,其中仅贺逢吉医师一人就一次性捐款500元。
俞庆庆医师
建国之初防治疫情立汗马功劳,救患者开展全市首例气管切开术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底子薄,第五人民医院积极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在一次次疫情防治中立下卓越功绩。
1950至195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患者分布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江南水乡地区尤为严重,其中解放军将士染上血吸虫病者甚多。1950年1月至6月,第五人民医院组建以张美玉医师为队长的医疗队,赴嘉定为当地驻军开展血吸虫病预防工作,六个月内共治疗1500位病人,无一死亡,受到上级的嘉许,多位同志立功受奖。
1953年,医院再次组建两支医疗队,近20名医务人员分赴嘉定和罗店参加血吸虫防治工作,医疗队结合病患者的情况,不断总结治疗经验,深入农村,指导多个治疗组,半年共收治了3.6万病人,取得了较好成绩。医院医护人员在参加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带教乡医,为当地医院培养人才,开展大手术示范教学,为当地医患所称颂。
血吸虫病防治如此,麻疹防治也如此。解放初期,上海时有麻疹流行。1952至1965年的14年中,全市发病率超过2000/10万人的有7次,1956年发生过比较严重的一次,当时,为及时抢救患者、有效控制疫情,第五人民医院紧急动员,让出职工宿舍和办公用房,增设麻疹病床40张;同时调动其他科室医师支援儿科,抢救重危患儿。耳鼻喉科吴庚之医师则采用上海市首例插管后气管切开术,成功抢救多名麻疹喉炎并发喉梗阻患者。
气管切开套管
支援老闵行工业卫星城,扎根西南郊区护佑一方百姓安康
老闵行这个称呼,对于老一辈上海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昔日申江门户、水路要津,上世纪50年代末崛起为工业卫星城,这是新中国重工大建设、大发展的缩影。
为配合闵行卫星城建设,需要配套一家综合性医院,历史重任落到了第五人民医院的肩上。遵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医院于1960年2月迁至闵行鹤庆路221号。
1960年病房大楼
这次搬迁无异于一次“移植手术”,创伤动荡在所难免,迁院时原332位员工中仅163位来闵行,大量医疗骨干被调走,人员重新组合使得医院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拓荒历程。即便如此,医院仍保持了良好的学习传统,鼓励开展各种学术交流、组织医师进修、举办“红专”学校,提高中、初级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提高抢救成功率,使医院逐渐享誉上海西南郊区和相邻省份,在闵行这片仁心热土,聚群力之开拓,厚积薄发。
1971年8月,上海汽轮机厂工人遭受380伏电流击倒,心跳呼吸停止23分钟,医院实施首例开胸心脏按摩复苏,患者心跳、呼吸恢复后,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数天不醒,由于医院没有高压氧舱,为了必须解决患者脑缺氧、脑水肿所带来的深度昏迷,医院只能设法将患者从闵行送到纵跨上海市区40公里以外的新华医院,实施高压氧抢救。13天后病人苏醒。患者又从新华医院送回到第五人民医院治疗护理,逐步得到康复。
1972年起,在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等闵行8个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医院开始建造高压氧舱。1974年高压氧舱正式开始收治患者。患者来自全国各地,重点抢救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脑复苏、硫化氢中毒;治疗各种断肢再植、减压病、新生儿窒息、骨延迟连接和慢性下肢溃疡等特殊病例不计其数,获得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
第五人民医院的高压氧舱在工艺、经济、美观、实用和安全等方面都名列上海同型医院前茅,堪称全国一流。医院参与编写1974年我国第一本高压氧医学和卫生部定点上海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教材,举办全国学习班,为我国高压氧医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1974年建成的高压氧舱
2010年新建高压氧舱投入使用
新冠抗疫扛起使命,还曾合作全球首度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
无论是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还是抗战非典、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第五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一次次义无反顾逆行,只为履行医者对生命的承诺。
胜利归来的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在黄浦江松浦大桥合影
2003年隔离病房内的医护人员
2013年3月,我国报告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作为闵行区传染病定点医院、重大专项哨点医院之一,医院在该病例的病原学鉴定和临床救治中发挥关键作用。
揭志军主任带领的呼吸内科团队,联合相关科室,共同为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的发现和诊断提供了第一手临床资料。面对突发疫情,医院组建了一支党员医护人员的突击队进驻隔离病房,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揭志军及其团队作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现者之一,共同参与李兰娟院士领衔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并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揭志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医院再次勇担重任,用双肩扛起使命,用行动实践诺言。医院党委第一时间发布了《告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书》,全体党员、职工放弃休假,坚守在各自岗位。一封封热血的请战书,一个个无悔的逆行者,54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前线,如果说党旗就是一面象征胜利的旗帜,那党员就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在医院援鄂医疗队中,中共党员占据“半壁江山”,他们以身作则,奋勇争先,感染了身边队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前线共有19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7位获批火线入党。
救治过程中,医护的奉献精神感染了患者。一次查房中,一位93岁的老先生举着鲜红的党章对队员说:“上海的医生和护士对我实在太好了,我要感谢你们,感谢中国共产党,我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闵行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一批批白衣战士驻守在前哨阵地发热门诊和收治疑似患者的隔离病房。同时,医院先后派遣5批次护理采样人员和4人次医技检验人员奔赴浦东机场海关守“沪”第一道关卡。
他们闻令即动,冲锋向前,召之即来,战之能胜。党员同志带头先上,充分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将初心使命化为实际行动,用理想信念汇集磅礴力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时光如白驹过隙,但历史不会忘记:从“西人隔离医院”的建立初衷,到解放初期抗击血吸虫疾病,从阻击非典、到发现全球首例H7N9禽流感,到抗击新冠肺炎……与传染病斗争的精神,早已注入“五院人”红色基因;为人民服务的仁心,也早已融入“五院人”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