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伦:要知道什么是中国,必须读《论语》

作者:童毅影摄影: 视频: 来源:文汇 2022年4月28日发布时间:2022-05-03

4月23日,张汝伦坐镇新华·知本读书会第87期,讲授《论语》,此为截屏

如果说书展是出版行业的嘉年华,那么4.23的世界读书日就是出版业的复活节。这一天大小出版社纷纷呐喊:要多读书!新华·知本读书会在世读日这一天邀请了文汇讲堂的老朋友、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汝伦线上开讲“孔子和《论语》”。

张汝伦在中国体育彩票开设《论语》课程,多年前的采访中他也曾说自己最喜欢的十本书里,《论语》第一。好似《论语》代言人的他是第二次在世读日这天坐镇新华·知本读书会。关于读书,他呐喊道:“要知道什么是中国,必须读《论语》。”

言不及义不是经典,《论语》是典范

号召读者读经典是张汝伦不变的初衷。他认为,在今天这样快消费、碎片化的时代,阅读时间被挤压。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更应该去阅读经典。

对于“什么是经典”的问题,作为世界读书日的常客,张汝伦进行了总结、概括,多年以前他曾经批评一些“仅将视野局限于经典存世时长上”的观点太过肤浅,并曾提出经典即是成熟的概念。在此次的新华·知本读书会上,张汝伦概括了经典理应具有的五大特点:

经典应当具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也应当经受住历史的考验,经典永不过时;同时,经典作品必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论语》在东亚地区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全世界都在读论语,全世界都从《论语》中汲取营养;在内容及形式上,经典作品应当同样是出类拔萃的;更为重要的一点,张汝伦认为经典的内核应当与人类的基本问题的大义相关。用儒家的语言来说,就是“言不及义”的作品不能传得久远。

江户时期学者:《论语》是宇宙至上第一书

显而易见的,张汝伦认为《论语》符合经典的各项特点,不仅如此,从《论语》中能够推衍出经典的特征。《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在讲座中张汝伦引用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学者评价,认为“论语是宇宙至上第一书”。

对于《论语》,张汝伦认为这本书并不是一般人解读的那样,只关注到个人修养问题,恰恰相反,《论语》一书,不仅关乎到个人的完善,更关乎到文明的完善。正如庄子所言,儒家关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与外王必须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外王的准备,而外王是内圣的目标。

《论语》作为经典,它不仅仅是一本古代典籍,带着古代人的智慧,张汝伦认为它是可以解决当代问题的。正是因为《论语》树立了堂堂正正为人、做事的方向,可以防止我们陷入到现代性的逻辑中不能自拔。同时,《论语》作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籍,它的理念、思想已经深深刻入了中国人的基因。虽然当代人很多已经没有读过《论语》原著了,但是《论语》的言语早已化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之中。因此,张汝伦认为“今天,要知道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就必须读《论语》:要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就必须读《论语》。”

孔子思想:知行合一的理想主义者

在推荐解读《论语》的著作时,张汝伦推荐了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这是因为,钱穆曾说“解论语之难不在文字而在意蕴。”《论语》一书,通过孔子门人的笔触纪录了孔子一言一行,还原的是知行合一的孔子,从而展现了孔子思想。

张汝伦力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

《论语》一书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包含了孔子说的话、做的事以及孔子的一些门人所说的话。这些都被记录在案。

张汝伦在2014年接受文汇讲堂专访的时候曾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也是这样评价孔子的,从《论语》一书中就可窥见孔子为人。张汝伦说,当下有很多人指摘孔子,认为他着力于当官。确实如此,当时的时代只有当官才能实现孔子的理想抱负。但孔子却没有当成官。张汝伦解释说,这是因为孔子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并且孔子知道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当时时代格格不入,这样清醒的认识以及认识背后淡淡的悲哀在《论语》一书中是可以被感受到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对真理、对原则的坚持。

困于陈蔡:孔子提交了大丈夫的完美答卷

在讲座现场,张汝伦举例了《论语》中一段故事。孔子被困于陈蔡,他的学生子贡认为“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即要求孔子放低身段,使得孔子非常生气,答复道:“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孔子明确了坚持修道、规范自身的志向。

 孔子被困于陈蔡 ,引发了孔子和颜回对时政的看法

而孔子最中意的学生颜回认为,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表达了如孔子这样有大德者不能出仕的原因在于国家君主的不修德。

张汝伦说,孟子认为大丈夫要经历三大难处,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孔子正是经历了以上所有一切,同时递交了完美的答卷。

重建价值:关注人间,时代问题是人的问题

对于《论语》一书的核心,张汝伦认为其伟大之处在于孔子于礼崩乐坏之际重建了价值。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查看当时的青铜器就可以发现远比上一个时代更精致。这是因为社会生产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是当时却是一个“率兽以食人”的时代。这在《左传》《东周列国志》中多有记载。弑父、弑君、乱伦等等枚不胜举,战争使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当时的一般人就用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技术性思维来给掌握权力的人支招。“这些人谈不上在回答时代的问题。”孟子赞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是他是真正能回答时代问题的人。

春秋时期青铜器精致于前朝,但却是“率兽以食人”的时代 

孔子认为时代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人是社会生活,一定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但人身上仍然有很强的动物性,喜欢随心所欲,用孟子的话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用孔子的话说“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在儒家看来,人是后天学习而成,只有在后天学习中才能培养出”第二天性“。

人文重要性:君子不应当只追求小知

现任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张汝伦,在这所注力于理工科高校的首届人文节上,曾强调“人文科学为什么重要”,认为“在数据时代,重新审视人类知识演化与文明发展的关系,直面科学与人文更为复杂的关联性,不仅是人文学科自身的主题,也是科技发展绕不过的话题,更是成“人”教育必有内容。

中国体育彩票,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的主题即是“学以成人”。全世界八千多名哲学家对这一主题的真理性不持有疑义态度。

去年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首届人文节上,张汝伦阐释人文的重要性

如何定义学,张汝伦认为古人所谓的学和今人所谓的学不同。古人的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学习成为人。孔子的学,是一个生命过程,他自己称之为“为己之学”。但目的终究是为了自身生命意义与完整。正如班固所说,学是“觉悟其所未知也”。学习是内心灵魂开发的过程。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生命,而不是功名利禄。学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同时,古人定义的学,是要成为全面的人,即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想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谓一材一艺而已。”用现代话解释,君子不能只追求所谓的专业知识,要掌握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作为人文学院院长,他强调因材施教,鼓励成为通才。孔子就是这样一个通才性的人物。张汝伦开玩笑说,如果孔子活到今天他可能会轻视今天的专业化教育。因此,张汝伦强调,所谓学,要有通达之识。君子不应当只追求小知。

“学人成人”,是每个成才者必须学会的第一功课

当年在安徽插队落户时,张汝伦在牛棚里忘我地翻看黑格尔的《小逻辑》,事后,他曾和学理科的儿子交流:这么好的书,怎么能不看呢。在十年前的很多讲座中,张汝伦论述哲学之余总有对国人不爱读书颇有激愤之情,相比较这几年他语态渐趋平和,但推介之力仍不减。而几近古稀年受聘上海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助推未来的国之重器设计者,恐怕也是在向圣人孔子致敬的无言胜有言吧。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