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扬:学习领悟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焦扬摄影: 视频: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年02期发布时间:2023-0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此,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概括和阐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高度凝练了新思想的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和思想方法,是我们准确理解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也为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守好根本价值立场

人民至上是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从思想源头看,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从历史实践看,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一以贯之地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业。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人民至上要求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征程上,必须继续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领教育工作,正是新思想价值立场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因人民需要而兴、植根于人民之中的存在,其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办出党和国家满意的大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点出教育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战略意义,接着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点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工作者践行人民至上,首要牢记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国之大者”就是关系民族未来的人民根本利益。二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人民满意了,党和国家才能真正满意。要培养一流人才,源源不断培养出大写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做出一流研究,真正让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进步,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贡献。三是要坚持师生为本、师生一德。高校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师生,在高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始终把师生放在中心位置,做到一切为了师生,切实解决师生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一切依靠师生,激发起每一位中国体育彩票人的主人翁精神,凝聚起攻坚克难、迈向世界一流前列的强大力量。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彰显内在精神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把自信自立作为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作为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极大丰富了自信自立的内涵外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自信自立源于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自信自立的过程,也是自信自立的结果。贯穿党的百年奋斗的一个基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并在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共同构筑了我们自信自立的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自信自立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向全世界宣示了一个百年大党无比深厚的历史自信,宣示了实现现代化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我们新时代自信自立的最好证明。

自信自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坚持自信自立,以教育现代化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要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和内涵的要求,才能更好支撑其发展。高等教育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渠道。高校理应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切实走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这也是自信自立这一世界观方法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弘扬时代理论品格

党的二十大将坚持守正创新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高度,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守正创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在一次次守正创新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党的指导思想每一次与时俱进,都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新的理论不断指导新的实践。

“两个结合”揭示了守正创新的根本路径。“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作了系统深入阐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也创造了我们党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的最大创新就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创造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结合时代要求提炼概括出许多重大创新理念和思想。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形成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守正创新。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是守正。无论何时何地,教育始终要回答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始终是党办教育的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党办教育的使命。同时,我们党每个阶段又会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立德树人提出新要求,这就是创新。高校守正创新、立德树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立场不动摇,坚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出发,又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创新源头活水

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直到现在跨入新时代,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使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展示出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次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和飞跃。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新时代十年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很重要一条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执政发展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发现、分析和解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问题导向,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思想就是在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独特的思想魅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经过新时代十年的踔厉奋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但发展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老问题。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如何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化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判断和把握,也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好基本工作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各方面实践经验在思想和方法上作出的新概括。党的二十大将系统观念作为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一,充分凸显其基础性、重要性。

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善于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系统观念。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从“五位一体”到“四个全面”,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都是系统观念的鲜明生动体现。

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环境复杂多变,经常面临两难多难问题,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系统观念加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就是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三者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其中教育最基础,科技最紧迫,人才最关键。报告中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大命题,高校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战略谋划,既推动存量提质升级,也加快培育新方向新动能,创造新的结构性增量。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才资源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要统筹谋划协同促进。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展现新的格局境界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不忘胸怀天下,把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目标,不仅带领人民发展自己的国家,还通过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世界发展趋势,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胸怀天下,要有放眼“两个大局”的大视野。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势交织缠绕、相互激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都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以“两个大局”的宏大视角来认识思考中国与世界,在世界发展潮流中谋划推动事业发展,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找准方位,顺应大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胸怀天下,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境界。高校是人类文明、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平等互鉴的交汇点,一直有着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特质。新征程上,要继续发挥高校的人文属性和平台优势,始终致力于开放办学、加强与全球的对话沟通,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主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良好风貌。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权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新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贯穿其中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在实践中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武装头脑,正确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真正将新思想的伟力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奋斗的源泉;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推动实践,自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指导工作,以坚定的人民立场服务师生,以自信自立的姿态直面风险挑战,以守正创新的自我要求推进工作,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以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不断深化改革,以胸怀天下的气魄在世界高等教育合作竞争中走在前列、争作表率。

(作者系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党委书记)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