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传统基因。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和”的文明,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有可取之处,要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态度来丰富自己。中国古人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对他者尊重包容的态度。中国古代政治追求“天下大同”,履行“行天下之大道”的政治法则,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体现了对世界秩序和人类福祉的关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和接纳事物的差异性,并将不同事物融合到一个和合体中,以期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境界。漫长历史沉淀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文明实现交流互鉴奠定了深厚基础。
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向西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门。玄奘赴天竺取经,推动了印度佛教经典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鉴真东渡日本,将唐朝的先进文化传至东瀛。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西贸易流通和文化交流。古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范例,不仅中国的儒道思想日益西渐,起源于异域的佛教等宗教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华文明在凸显民族特性的同时,以开放心态吸收借鉴域外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创新。文化和宗教的交流不仅为沿线贸易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中外民众人文层面的相互理解和精神层面的深入沟通。可以说,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并更新古老中华文明,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既有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崇高视野,也有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这一文明观超越西方强权独霸、零和博弈、唯我独尊的观念,展现了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图景。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阻碍国际社会交流合作。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引领文明包容共存的前进方向。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构筑友谊、加强合作的应有之义。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血脉,每个国家都有其文明渊源。要理解不同文明的差异,欣赏文明的多彩之美,就要既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又对其他文明持开放包容态度。只有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以宽广胸襟实现不同文明对话,以团结化解分裂、以合作回应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必将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