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肖乐:党的二十大报告三次提及的这件事,有何具体解决策略?

作者:吴肖乐摄影: 视频: 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8月14日发布时间:2023-08-14


近几年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使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风云变幻,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也使得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三次提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要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

何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通俗而言,即指系统承受冲击和恢复的能力。学界关于韧性的定义有较多版本,其中一个层次清晰、接受度较高的定义是将韧性分解成三个能力:吸收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冲击还不是很大的时候,系统可以借助自身的一些运营策略,比如说安全库存、多元采购等,吸收、排斥一些冲击,使得系统基本不受影响。比如日常运营面临的需求、供应、价格不确定等,基本可以通过吸收能力较好地应对。

适应能力,是指当冲击大到一定程度,使得正常的产业链供应链运营机制被打破,企业运用一些柔性措施中断这些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一个区域的仓库受到火灾破坏,原有的运营体系无法正常运行,这时系统可以通过备用仓库或者重新规划整个系统的调度来最小化或中断其传播后果。

恢复能力,是指当吸收和适应能力不足、供应链中断已经发生时系统的一种恢复能力。如2011年的“3·11”日本海啸毁掉了瑞萨电子的一家工厂,而丰田汽车当时所有的微控制器均由该工厂生产,微控制器的供应中断导致丰田汽车全球产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该中断状态回到正常运营的过程体现了系统的恢复能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具体策略

近几年各种“黑天鹅”事件频发,面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外部环境,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从专业化角度来说,供应链网络拓扑设计、冗余和柔性,是应对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几种主要策略,这些策略又有主动式策略和响应式策略之分。

供应链网络拓扑设计(例如网络站点选择)是一种结构级别的策略,网络韧性取决于其拓扑特征,如密度、复杂度和关键节点数量。其中,供应商或设施选择是常见的涉及网络结构的决策。

冗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主动策略。它指的是向供应链添加缓冲能力以缓解干扰或冲击,如库存、多源采购、备用运输模式等。然而冗余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此在设计冗余时,我们需要平衡效率和韧性。在设计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列举无法预见的“黑天鹅”事件和估算其干扰或冲击概率。

柔性是提高供应链网络韧性的另一个常用策略,但它在不同的情况下含义不同。一般来说,它需要衡量备选选项的数量和异质性。与冗余不同的是,柔性策略既可以主动应用,也可以响应式应用。主动柔性包括采购柔性(例如备用供应商、多源采购)和流程柔性(例如利用生产设施生产多种产品)。当某些产品的需求激增或某些供应商受到干扰时,采购或流程柔性使企业能够应用内置的灵活性采取救济措施来吸收风险。主动的采购柔性、流程柔性也可以是结构级别的决策,因此主动柔性设计与供应链网络拓扑设计存在一定的重叠。主动柔性的有效性是有前提的,即干扰事件不是系统性的或影响规模不是过度的。然而在实践中,不同产品的需求可能高度相关,尤其是当整个行业出现短缺或供应被禁止时,多源采购或动态应急响应等主动采购柔性无法起到太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采取响应式柔性方案。

响应柔性,是指企业在受干扰后采取救济措施构建临时供应链的能力。这种柔性使企业能够将产能和资源转移给面临激增需求的产品,或获得外部支持以恢复运营。动态能力在建立临时供应链以实现敏捷性方面具有核心作用。对于不可预见的干扰,企业要善于链接各种资源,在现有供应链和目标供应链之间找到内在关联,从而实现跨越。例如,在新冠疫情暴发后,比亚迪汽车重新设计了其汽车制造过程,开始生产口罩。三个月内,其产能增加到每天5000万只,这不仅确保了口罩的稳定供应,还为其他行业的生产重启铺平了道路。比亚迪成功建立响应式柔性,其根源在于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供应链之间存在隐含联系。聚丙烯是口罩的关键原材料,也被用于汽车制造,而口罩加工所需的无菌条件可以很容易在汽车生产车间得到满足。这个例子表明,要建立响应柔性,企业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态能力,并能够找到供应链网络中的隐藏联系。

供应链网络拓扑设计、冗余和主动柔性等主动式策略,有助于避免、推迟或减轻外部冲击对供应链的影响。但当需求或供应冲击的规模超出一定阈值时,它们可能失效。相比之下,响应式柔性是基于受冲击后状态的响应式策略,有望通过新的路径引导我们走出困境。当然,响应式柔性对企业的创造力、与其他供应链实体的链接、实体之间的知识共享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和设计中培育网络视角,对于企业识别和调用潜在的响应式柔性策略至关重要。此外,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对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极为重要。

(作者为中国体育彩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