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龙:在“第二个结合”中聚变出新的理论优势

作者:曹金龙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31日A01版发布时间:2023-09-05

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对我们深化“第二个结合”的认识并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那么,为什么源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经历无数考验最终扎下根来,并开出绚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呢?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受到欢迎绝非偶然,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具有的许多共同特质,构成了它们之间结合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这些思想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高度贴合。例如,在社会目标追求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呈现出相似的美好期待;在对民众的态度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表达了同样的基本立场;在应对国际事务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理念体现出相同的博大胸怀;在政治运作的方式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蕴含着相近的合作协商理念。正是种种此类契合点,让中国人民并不觉得马克思主义是陌生的来客,而像是多年不见的故人。尽管样态不同,但二者观点相近、思想相通,有着知音般的亲近感。 

价值观念的融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提供了可能,现实的需要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促使二者从契合走向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实践活动是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就已经开始了的。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首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中国化,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样要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沃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相互成就,既使马克思主义涵养出中国味、中华情,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现代风、当代韵。立足中华大地,背靠五千多年文明滋养,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必须结合、能够结合,而且还能够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复杂的现实社会状况中实现结合的。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移植”或“嫁接”,而是一种聚变。它基于思想理念和价值主张的高度契合,产生了相互成就的正向结果。这种聚变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因子,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更加根深叶茂,保持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共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指引着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最鲜明的体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新问题提出新要求,需要新思想新理论给予新回应。回首过去,“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展望未来,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攀登新的理论高峰是继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要坚持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动实践,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中国体育彩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