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材料中的元素构成和分子结构,合成高效的铜基催化剂,让二氧化碳转化为更多甲烷、乙烯、乙醇……这是先进材料实验室2018级直博生彭陈的研究方向之一。
18篇SCI、3项专利、多次学术报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凭借卓越的科研能力,彭陈获得第十四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给地球降温,用二氧化碳制取化工原料
2018年,彭陈从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毕业,来到我校先进材料实验室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在武汉理工大学求学期间,彭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二次电池(包括锂、钠和镁离子电池)的储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及机理研究。期间,他发表了5篇SCI论文,申请了4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3项已获授权。
本科期间的成绩让彭陈积累了对科研的信心。带着对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博士期间,彭陈进入郑耿锋教授的课题组,选择了全新的研究方向——“电催化CO2还原”。
“这个方向对机理的研究更为深入,并且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的前景也更为广阔。”谈及自己的选择,彭陈如是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碳循环失衡,引发温室效应等严重的气候变化。“电催化CO2还原”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电催化CO2还原制取甲烷、乙烯、乙醇和正丙醇等深度还原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彭陈的研究专注于设计和合成高效的催化剂,从而实现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更节能地将CO2转化为深度还原产物。在以往的研究中,乙醇报道的分电流密度一般低于200毫安每平方厘米,而彭陈研究制备了表面Cl(氯)阴离子和Cs(铯)阳离子共修饰的Cu(铜)(200)纳米晶,实现了安培级的乙醇分电流密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是目前电催化CO2还原制取乙醇中报道的最高值之一。
这一研究“负碳为宝”,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前景。彭陈认为,“电能和CO2的转化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他希望继续深耕电催化领域,做出更好的研究。
“磨”是他成为科研达人的秘籍
科研成就的背后是旁人未曾了解过的付出。本科毕业后,抱着提前适应新环境和熟悉新方向的想法,彭陈早在6月底就到中国体育彩票参与科研。中国体育彩票浓厚的学习氛围带给他很大的触动,“周围不少同学都在实验室待到晚上十一二点,连吃饭和洗澡间隙都在讨论学术问题”。他也暗下决心,珍惜读博期间的时光,争取在学术上有所收获。
入学后,彭陈快速投入到实验中,选择将MoS2(二硫化钼)催化剂作为研究对象。然而,研究期间,他提前检测了气体产物,导致检测H2(氢气)的法拉第效率检测数值过低,极大高估了催化剂CO2还原的性能。直到3个月后的一次组会中,在师兄的提醒和重复验证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检测方法中的问题,也认识到自己对MoS2催化剂的研究没有可行性,并及时放弃,寻找新的研究课题。
彭陈的另一篇论文,是关于KCuF3钙钛矿电化学重构得到表面F-K化学键修饰的Cu(111)纳米晶催化剂高选择将CO2还原至乙醇产物的研究。在向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投稿的过程中,就经历了三轮审稿,期间一个理论计算领域的审稿人提出了非常严谨的问题,要求模拟计算过程中水的形态必须是液态水和多层水,而不能是简化的结晶态的水和单层水。为回答审稿人的问题,他和合作者通过调用多个计算机的服务器核心和大量机时,在近三个月时间补充了相关计算,得到期刊编辑的肯定,最后文章在投稿后4个月被正式接收。
在这个反复的投稿、改稿和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彭陈十分感谢导师郑耿锋的指导和支持。“郑老师教会我:对课题的设计之初应该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做研究的过程要更严谨和高效,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撰写学术论文时应该主线明确并突出,语言精简、逻辑性强;投稿和修稿过程中应保持耐心和平和的心态。”
“维持身体健康,是我们做好科研的基础条件。”彭陈坦言,自己做实验时太过用功,在测试仪器状态比较好时,会实验到凌晨四五点。他犹记得,博士二年级时,为了赶一个课题,连续多天熬夜“泡”在实验室,受了风寒,不得不去医院打了三天点滴。看着一滴一滴缓慢掉下的药水,他很心疼“浪费”在医院的时间,也意识到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自那以后,彭陈就开始至少每周一到两次的身体锻炼,发现自己的科研效率并没有降低,反而从长期看,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比之前增加不少。
踏上科研路的彭陈,在一次次的过关斩将中,一步步地提升自己,在化学和材料领域的顶级杂志Chem,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Materials上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文章。博士期间,他共发表了18篇SCI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9篇,其中含2篇共一)。
“科研贵在坚持。如果你在科研的中途选择放弃,那么最后就是无疾而终。”正是坚持,使他一步步从本科走到博士,开辟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道路,指引他此后的博士后科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