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通过“最大的政治”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形式,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旗帜鲜明地统一观念、建构共识、凝聚力量,其中的人民意蕴与人民立场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新起点与新可能。
“最大的政治”的时代诉求
“最大的政治”一方面是党中央结合时代变化与实践变革作出的重要理论判断,反映着党和国家最核心的政治任务、思想原则或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的运用,在特定时期具象化为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有整体性影响的具体政策与实践主张,并以政治话语的方式构建起普遍社会共识。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大的政治”,正是党中央坚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对世情、国情与党情展开三重追问的结果。
其一,从世情来看,资本主义“重物轻人”的本质正撕裂着现代社会的肌体,21世纪亟须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的生机。资本主义在特定历史阶段曾发挥着革命性的作用,但是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来,“抽象统治个人”的物化现象愈演愈烈、无孔不入,渗透到人、自然、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环节。消费主义、恐怖主义、民粹主义、霸权主义、生态灾难等现代社会不和谐声音的背后,体现了资本主义“重物轻人”的本质。多重危机叠加之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巨轮该驶向何方,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难题。
其二,从国情来看,中国当前面临着“两个大局”相交织的局面,“东升西降”趋势要求中国等新兴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须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迫切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应运而生。
其三,从党情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本属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时代奋进的号角,是大势所趋、民之所向。
“最大的政治”是对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彰显
世情、国情与党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最大的政治”的必要性,但探究其可能性,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能准确回应当前现代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归根结底都是在谈人的现代化。虽然就现代化的主体问题而言,资产阶级思想家也会承认现代化的主体是人,但他们眼中的人是抽象的人,是经济人,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是现实的人,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式表达,同时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超越物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人是现代化的尺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这一重要判断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当前阶段离不开资本要素的参与,党和国家必须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资本要素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同时,中国还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不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这番论述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国家需要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经济人为本”。中国式现代化应该契合人的多元向度,蕴含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彰显人民群众对于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期盼。
人是现代化的依靠。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既不是上帝,也非少数英雄人物,更不是黑格尔所谓无人身的绝对理性。相反,劳动群众生产方式的进步改变了社会分工,进而塑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关系,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实际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证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迄今为止取得的诸多成就,譬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改制等,无不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同时,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要想把中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归根结底还要依赖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人是现代化的目标。从价值本体论的意义上讲,现代化浪潮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关键在于它肯定劳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承认每个个体都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既然人是现代化的目标,那么建设成果理应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正体现了这一点。不过,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止步于物质共同富裕,而是强调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而赋予人的现代化更深刻、更精准的注解。
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性的首要特征在于主体自由。现代性理念来源于资本主义,也最早被资本主义诉诸现实,即现代化的过程。该过程使主体有机会摆脱实体的附庸地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使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还描绘出一幅通过理性走向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蓝图。
不过,历史进步是有代价的,人类今天正面临资本统治下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譬如核技术扩散所带来的核战争风险。其背后的问题并不出在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出在资本主义所理解的现代性理念,实质上是追求“物统治人”。这导致了西方现代化的最终指向是物的现代化,人必须遵循物的逻辑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显然更为深刻,不仅把抽象的人改造为现实的人,而且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新出路,实现对现代性理念的根本改造。
中国式现代化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念在当代的积极创造和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其本质要求之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美好生活理想愿景的构建,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起来,避免因抽象道德悬设而过滤个体生命的感性内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逐步构建起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把人民至上作为统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根本原则;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民族复兴伟业应兼顾人民幸福与人类解放,不能重走西方“依附式”发展道路,主张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政策,寻求对矛盾冲突的共同解决,以对话叙事来看待现代性问题。
(作者分别为中国体育彩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彩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