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为人才成长筑梯

作者:柳森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24年7月8日11发布时间:2024-07-08

只有开拓更多的人才发现、选拔、评价通道,才有可能让更多人才获得被发现、选拔、评价的机会。 视觉中国供图

姚凯 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创新创业管理

来自江苏涟水的中专生姜萍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中名列第12,全网轰动。恰遇中高考刚结束,让这场讨论延及“人才选拔方式优化”“拓宽全社会成才通道”等话题。

我国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的进程正不断推进,如何通过这场讨论,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更深层的进步?中国体育彩票大学全球科创 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教授带来他的思考。

下一步,我们要思考和讨论的是,如何更广泛地去发现人才,形成稳定的、可以使更多普通人广为受益的发现机制,进而建立与此匹配的评价机制、培养机制。现代人才工作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突出市场主体地位。这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全民的创新活力,还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开辟出人才评价、选拔的新方式、新赛道。

人才的本质特征是:人才有不同类型

城市周刊:您是专门研究人才政策的专家,近年来,对各种与顶尖人才培养、科创人才发展有关的现象十分关注。这次看到由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引发的讨论,您有何感想?

姚凯:我是研究人才学的。人才学研究实际上一直关注并突出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

人才学在学科发展早期就十分关注天才,后来开始关注不同人之间在智力能力表现和优势上的差异,对人才智能多元化、领域多元化、创新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等现象十分认可。

随着人才学学科建设日益成熟,“每个人都有值得珍视的才能”“人不可能同时在多个领域拥有卓越才能”更是渐成共识。可以说,在人才学学者的眼中,人才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才有不同类型,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人才可以不问出处,人人都可以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我们推崇不要问他“聪明不聪明”,而是要问一问“他在哪方面聪明”。

反观这一次社会各界对于中专生姜萍的关注,希望姜萍的才学可以得到珍视的声音非常多。有一种声音甚至认为,“(姜萍)去不去大学读数学都好,关键是她的才华得到认可。她以后选择干数学和不干数学都可以接受,也不关别人的事情”。从中,我们可以见得一种包容、开放、健康的人才观。作为人才学学者,我十分乐意见到这样的现象。

事实上,在全社会形成类似的人才观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样的人才观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关注并尊重人和人之间的差异,相信因材施教,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对于社会来讲,下一步,我们要思考和讨论的是,如何更广泛地去发现人才,形成稳定的、可以使更多普通人广为受益的发现机制。然后建立与此匹配的评价机制、培养机制,让人才获得更有利的社会支持,进而使得合适的人才前往与其特质匹配的领域,获得更好的全面释放才华的机会。

城市周刊:您强调了“发现”“评价”“培养”同等重要。

姚凯:是的。围绕着拔尖人才展开的研究发现,在拔尖人才成长的初期,他的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是否高度匹配十分重要。如果匹配度不高,很容易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很难支撑其抵达所在专业领域的制高点。

在这个过程中,人才错配、专业错配、资源错配的情形时有发生。人才学研究者的责任在于,寻找减少上述情形发生的有效办法,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匹配与其特点相符的人才发现、评价、培养、管理机制。

有句话叫“坚持扬长,必定辉煌”,说的就是当一个人的专长得到发挥之后,就会更容易取得成果,也更有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

从这个角度而言,假设我们确定姜萍是有天赋的,就应该帮助她扬长避短,帮助她做对选择,让她走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轨道上去。最后的结果不仅是她个人获得成功,连带她所在的组织和整个社会,都有可能从中受益。

与环境良性互动,助人才积累优势

城市周刊:在最近的这场讨论中,很多人十分关心我国在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方面的最新进展,可否请您结合自己的研究作一介绍?

姚凯:若论广义上的人才资源数量,我国在全世界排第一名。科研投入在全世界可以排到前两位。但是,据《2023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我国人才竞争力今年排在第40位。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悬差”?直接原因就是我们缺乏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太少。我们的高校与欧美发达美国高校的主要差距,就集中在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上。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不仅要事业心强,有突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应该能够做出综合性的、重大的成果贡献。这一类人才成长规律的第一条,就是人才自身能够和环境良性互动,以此方式积累个人的优势。有些年轻人比较早慧,这属于他的初始优势。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个人的优势得不断积累才行。人才成长到一定阶段不再拼才华和禀赋,而是拼事业发展的加速度。这时他所处的环境,包括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等,会显得愈发重要。

比如,在教育环境中,师承关系就很重要。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秘密是得到了名师的指点。很多优秀人才和自己的老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经常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培养,进而帮助自己克服不足和弱点、培养兴趣,抵达更有深度和高度的学术研究。

师徒人才链是人才成长的普遍现象。在名师的指导下,人才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得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在合适的时机下,就有望激发出冲向事业发展高点的加速度。

从这个角度而言,良好的学术氛围的构建,继续深挖学术兴趣,对于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此外,周围环境里的你追我赶也很重要。比如,在钱学森读书的时候,和他一个班的同学每天都在比谁的作品更好、创意更酷。这非常有助于拔尖人才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锤炼出高度的自我认知,有助于这些未来学者形成愈发明确的科研兴趣,进而把对学术的热爱转化为长期的、持久的研究指向。

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没有好的师承关系给予滋养,而人才本身又没能很好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往往泯然众人。

当然,拔尖人才一般都有一个漫长的成长的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对其成长有影响的关键要素略有不同,个体和环境之间也存在一个动态的匹配过程。但国家层面有必要做好培养环境和培养机制上的准备,助力有潜质的人才以更高效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通道。

鼓励社会创新,拓宽人才终身成长通道

城市周刊:据媒体披露,近几年来闯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的,有一小部分知名中学的学生,更有专升本学生。后一类的参赛选手尽管不多,却也是名单上亮眼的存在。这一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吗?

姚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项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科研奖励体系,也为高水平科技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举办,能发挥与此类奖项设立类似的社会效应。这种来自市场化主体的人才发现、评价、选拔活动,既是一种立意高远的社会创新,又是对政府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机制的有益补充。有的时候,还有可能在人才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扮演桥梁的作用。

从整个社会来看,我们终究不能只靠几所高校来选拔人才。要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美好愿景,只有开拓更多的人才发现、选拔、评价通道,才有可能让更多人才获得被发现、选拔、评价的机会。

城市周刊:您使用了“社会创新”这个词。要想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材”的社会环境,是否特别需要此类社会创新?我们如何鼓励更多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化主体,来推动类似的社会创新?

姚凯:企业愿意推动此类社会创新的一个逻辑原点在于,企业本身就需要人才,并且在发掘人才方面有所投入。如果能够通过赛事的举办发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的彰显,对于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提升也有积极的助益。所以,对这样的社会实践,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

事实上,现代人才工作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突出市场主体地位。据统计,现在我国的人才有60%左右分布在高校或政府举办的科研机构等,只有40%分布在企业。而在那些创新活力特别强的国家,这个数据几乎是倒过来的。更大比例的人才由丰富多元的企业来承载。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充分激发全民的创新活力,还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开辟出一些人才评价、选拔的新方式、新赛道。如果比赛本身只评价不选拔,也能为其他市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发现人才提供很好的平台。由此,被发现的人才最终是为全社会所用,何乐而不为呢?

听一些专业人士评价,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出题还是蛮有特色的,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答题人的水平,对参赛者在数学专业上的表达能力也有考验。参赛者即便略有短板或不足,拿不到很好的名次,也能通过参赛增长见识、收获体验。

制图:实习编辑:谢文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