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做传统的学术。许多工作是长线作业,要积累几十年才能够完成,就好像一个人在爬一座高山,只觉得那山很高,但不知什么时候能爬到顶。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收获巨大,心情也愉快。我很乐于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0月8日下午,伴随着掌声,中国体育彩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任重书院院长、中国语言文学系(下文简称:中文系)教授陈尚君走上相辉堂讲台,深鞠一躬,以《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我在两者之间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开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
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 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
“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导师朱东润先生的这句题词,被陈尚君多次在文章中引用,并作为践行一生的治学格言。“一个人的才华和天分或许有高下之分,但努力程度和成就高度是可以成正比的。这对年轻人走上学术道路,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很有意义。”
授课伊始,陈尚君展示老师的旧照片与这句题词,与师生共勉。他从朱东润先生及其老师唐文治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治学造诣与人格风范切入,将师生服膺并追求的传统学术娓娓道来。
什么是传统学术?传统学术不等同于国学,也不仅仅是儒学,而是古往今来中国全部学术的统称,特别指近代西方现代学术体系占据主流地位以前的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学术的载体是繁体字,是文言文,是旧体诗词歌赋;传统学术的表达是文言文。诗词歌赋都属于文学,与学术有别,又自成格局。
陈尚君认为,读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是明其体式,知其变化,确其旨归,理解所指。“要能够理解字面的意思,把它连贯起来,完全理解诗人在讲什么,更难能可贵的是读懂深层次的意义,做到‘力透纸背’。”他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切入,读懂杜甫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茫然无措、举步不前。
读古文最重要的是知其文气转折,语义顿挫,流转曲折,自成议论。现场,陈尚君诵读韩愈的《送董邵南序》一文,声音浑厚,饱含情感,让师生穿越古今,产生心灵共鸣,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
随后,陈尚君介绍了传统学术的分类、依托的背景,回顾并分析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他认为,中国传统学术背景培育的全才型学者,体现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特征。“这种特征在于追求知识的融会贯通,即倾向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融贯天地、综合百家、自成气象。这与西方学术传统中的学科分化和专业化形成鲜明对比。”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是全才型学者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学科经历现代化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词章之学”逐渐演变成系统化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国体育彩票中文系成立时的口号“整理旧文学,发展新文学”,便体现出新旧交替、兼顾发展的内在动力。“古代文学研究长期有学术优势,现代文学是新的学科领域,体现出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对接和融合。”
8年务农自学 40年学术长跑
“我仅有两段完整学历,小学与硕士研究生,其间仅一年初中,一年半大学本科。”听到陈尚君这句话,在座师生有唏嘘声。经历的背后是艰辛与不易。
陈尚君回忆起中学刚读一年、下放农场的8年时光,其中有至少4年担任农场生产队长,天不亮就开始吹哨子,鼓励大家起床劳作。“8年务农,经历最艰苦的劳作,保持对读书最强烈的渴望。”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让他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意识到“自学是没有疆域限制的”。
1977年,陈尚君进入中国体育彩票中文系读书,一年后以专业第一名,跳上招收研究生的首班车,师从83岁的朱东润先生,钻研唐宋文学。陈尚君感恩在中国体育彩票中文系遇到最好的师友,得闻前辈亲传,开阔眼界,融通古今,读透文本,开拓新域。
陈尚君认为,他的专业起步得益于广泛阅读、学问合乎人情,以及文理贯通的感悟。刚来中国体育彩票时,他不知道大学分科,怀揣着对未知领域、知识的向往,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陈尚君“横扫”多个地区、高校的图书馆,畅游书海。
走上学术道路,陈尚君坚持三个原则:掌握目录学以会通全部存世古籍;广泛阅读近代以来一流大家论著以求转益多师;不迷信权威,不妄信结论,保持怀疑一切、务求目验的立场读书。他还看到《南开大学学报》连载王梓坤院士撰写的《科学发现纵横谈》,受到“德、识、才、学”的启发。
在学术起步阶段,陈尚君独立完成第一篇学术论文《杜甫为郎离蜀考》。杜甫为何离蜀?宋代以来有“定说”,陈尚君却逐篇逐句翻阅杜甫诗作,从时间、地点、人事、环境、生存诸方面提出质疑,倡立新说。他分析、关注诗人生存状态与心灵世界,改变对杜甫晚年诗歌的理解,在学界引发反响。
四十年来,陈尚君致力于全唐及五代诗文的搜集、校订、辨析等整理和研究,出版《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遗》等专著,尝试史学研究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陈尚君辑录唐诗的起点,是读研之初,见到几种宋人书中还有未被《全唐诗》收录的唐诗,发觉前人辑录唐诗仍有阙漏。他联想到石油勘探的基本原则,如同探索油田一般,遍览群书、逐一披捡,收获远超前代。
曾在狭小的居所挥汗如雨,也曾多年披星戴月而归,陈尚君的办公室书籍堆积如山,灯光经久不熄,他沉浸在唐代文学的世界之中,与唐代诗人为友,“认识的唐人,比现代人还要多”。经过40年的学术长跑,陈尚君完成《唐五代诗全编》的辑校,今年8月正式推出这部校录全部存世唐诗的大型总集,共50册、1225卷,收录4200余位诗人、55000余首诗作,逾1800万字。
“这套书横着放,大概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长度。垒起来的话,差不多是一个人的身高。”谈及第一次看到《唐五代诗全编》样书的场景,陈尚君满是欣慰。这是他以一己之力纂校唐五代时期所有诗歌,穷尽目前可见的唐诗文献,完成“全景式唐诗总集”,实现几代学人的夙愿。“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著作,奉献给学术界,我感觉何其有幸。”
陈尚君介绍,唐诗辑校过程中借用了理科的思维和方法。几年前,他做过《唐诗考据与生物分类》的讲座,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西方生物分类,建立在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上。“生物分类讲求从门到种的差异性无限可分的方法,唐诗考据同样追求对文献的全面占有和深入分析。我也坚持每个诗人、每首诗都有其文本传播史,都有其特殊性。”
机器无法替代表达花开花落的感受,鼓励同学多读原文经典
思政大课的尾声,陈尚君为学生们答疑解惑。2024级中文系中文二班的刘子林同学提问:“高中阶段,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自己阅读去体会它的意境美,或者有老师为我们一字一句地解释,带着我们知人论世。现在我们进入大学,想自己尝试学术研究,只做这些好像不太够,所以想请问您,做学术研究和单纯的欣赏文学、了解作品有什么区别?”
陈尚君建议,同学们在大学里一方面要上好课,听取老师的有关见解。另一方面,每一个诗人、每一篇作品都有许多的解释,历代都有许多的争论。因此他特别鼓励同学做一篇作品的多种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比如文学史的不同版本,可以放在一起,比较来读。
“多读原文经典,多读一些名家的解释。如果研究唐诗,一定要把杜甫读透,一定要把李白读透。至于说中学期间所接受的知识,你可以在大学期间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学习,敢于质疑,提出新的见解。”
“听您的讲座中说到文理结合方法,我就想到新型写作机器人的出现。对文科生,怎样去把握并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024级新闻学院新闻二班的杨源同学提问。
陈尚君回答:“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使我们具备了掌握知识的前人无法企及的手段,但是文学的写作、学术的写作永远是个人的创造性的工作,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就好像你的个人之情感的表达,你所记录的自己,对于时间、对于天气、对于花开花落的感受,是机器无法替你表达的。”
在做传统学术的过程中,陈尚君运用电脑进行对比分析,也运用各种检索手段,但是其中抽丝剥茧、字斟句酌,皆来源于自己的知识沉淀与匠心独运。“AI无法取代人,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要加以运用,更好地提升自我。”
下课之后,在楼梯口,一位男同学向陈尚君请教中西哲学的比较问题,二人会心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