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医每天都要解剖吗?法医会怕鬼吗?法医一毕业就要睡一晚停尸间吗?知名小说作家、法医秦明以“原来法医是这样的职业”为题,日前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带领大家走近这个小众而神秘的职业。
活动由中国体育彩票法庭科学研究院主办。为“走进法庭科学”系列讲座第一期。接受中国体育彩票融媒体中心专访时,秦明还透露了新书和影视计划。
写作源于“太委屈”,希望为“法医”正名
创作的初衷主要是因为委屈,所以希望写出自己的故事。凭借《法医秦明》小说火遍大江南北的他,本名就叫秦明,真实身份就是一名法医。
1998年,他开始学习法医学时,这还是个冷门学科,一度被问及“你是在火葬场上班吧?”
这些误会激发了他通过写作打破偏见、促进理解的强烈愿望,他渴望通过文字,让更多人能认知法医的真实世界。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公众对于法医职业的看法与态度正经历着显著转变。“这一变化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秦明感慨,这其中既有像自己这样的作者不懈推广,也有影视行业同仁的精彩演绎,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年轻一代思维方式的开放与包容。
目前我国公安系统、司法系统共计2万余名法医。自2022年起,法医成为一级学科。随着这一群体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他们肩上那份“维护死者最后尊严”的神圣使命,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正视与尊重。
“真实的写作是有力量的”
面对法医题材小说特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案件真实性的同时,又巧妙地处理细节元素,秦明强调,文学创作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直接复制案件细节不仅可能侵犯隐私,还可能触犯法律,“我的写作,始终围绕着法医的职业视角展开,利用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同时结合个人工作经验与深刻感悟,来构建小说的核心框架。”
这种基于现实又富有想象力的写作模式,需要微妙地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专业性知识要自然融入故事情节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领悟;对于人性则无需过度渲染,因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与判断力去体会。”
秦明非常重视维护与读者的紧密联系,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构建了一座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他说:读者的每一条反馈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它们既是前行的动力,也是自我提升的鞭策。更重要的是,读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为我指明下一步创作的方向。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他持续吸收外界灵感与智慧,也让他的作品更加贴近读者需求。
“在写作前,我没有看过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秦明不希望自己的风格被限制住。但写作瓶颈不可避免,对此,秦明的处理方法是:“当一种题材写累了,我就去写别的,案件素材需要积累,自己也会倦怠,写新东西会让自己更加有动力继续写作。”
仍在全力创作,影视化带来新机遇
备受读者关注的《燃烧的蜂鸟》系列是他近年来的重要作品,他透露,这个系列计划有三本书。前两部已出版,第三部在紧锣密鼓准备中,很快就会与读者见面。他还透露,这个系列的作品即将影视化,“我希望在影视化之前,将整个系列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此外,《法医秦明》系列也备受读者瞩目。该系列目前已出版10本。写完《燃烧的蜂鸟》系列后,他将继续投入到《法医秦明》系列的创作中。
在科普领域,秦明同样表现不俗。他认为,科普书能够让更多的人更直观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他策划的三本科普书,其中《逝者之书》《法医之书》已经出版,第三本正在创作中。
接下来,他会创作关于《洗冤集录》的作品,“《洗冤集录》是一本有门槛的教材,一般人很难读得下去。希望通过写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本经典之作。”
他还会写一些关于中国现代法医鼻祖林几教授的内容。林教授作为中国法医界的先驱,他的事迹和贡献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铭记。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搬上荧屏,秦明表示:“原著作者编不了剧,隔行如隔山。虽然都是玩文字的,但是真的不太一样。”他认为,原著作者和编剧是两个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经验。每一部小说影视化以后,必然会带来更多关注,这也是秦明所乐见的。希望通过影视化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医这个职业,了解他们背后的付出和贡献。 实习记者 段瑞怀
背景链接——
秦明现就职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是警务技术四级主任、第四届安徽省法医学会的秘书长,同时也是安徽省自媒体联盟理事长、安徽省公安文联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当选CCTV法治人物、华语原创小说年度作家、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