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青春年华在不懈奋斗中书写灿烂篇章。又一届优秀学生标兵出炉,他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交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答卷。
投入自己的研究天地
熊之莺从小与戏剧结缘。上大学后,她把戏剧学作为研究方向,论文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两度获田汉戏剧奖评论奖,为报刊撰写十余篇戏剧评论。
“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很早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熊之莺在中学就希望以后能从事与戏剧相关的工作,读大学时选择戏剧专业。本硕期间,她主要研究英国当代戏剧。为拓宽研究视野,她在申博时尝试涉足中国当代戏剧研究,来到中国体育彩票,成为在港台戏剧研究专家、中文系梁燕丽教授的博士生。
中国体育彩票课堂给熊之莺带来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考路径。博士一年级撰写课程论文时,她研究香港电影《倾国倾城》,写成《三代“南来文人”的清宫想象——以<清宫秘史><倾国倾城><德龄与慈禧>为例》,发表于《戏剧》,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随后,《女性主义之后:卡里尔·丘吉尔剧作新解》发表在《戏剧艺术》,获第38届田汉戏剧奖·评论奖一等奖。《中文音乐剧的香港启示——从香港话剧团原创音乐剧<大状王>说开去》入选《中国戏剧年鉴》2024卷;《经典改编的另一种可能性——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骆驼祥子>》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内部刊物全文转载作为参考资料;《“演”:解读传奇<桃花扇>的另一种角度》入选江苏省研究生“中国故事与艺术媒介”学术创新论坛,获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二等奖。期间,她还为《文汇报》《上海戏剧》等报刊撰写系列剧评文章。
“戏剧既是我的专业,也是我最大的兴趣。”熊之莺在戏剧研究之路上越走越宽。
期待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
从2022年到2024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钱孟欣先后斩获10项外语类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奖项从英语写作、阅读,到词汇、语法、翻译等各个领域,几乎拿下外语类学科竞赛“大满贯”。
2023年,钱孟欣的作品Seeds of Friendship从1282所院校20余万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写作赛金奖。
众多奖项的背后,是她在语言学习领域的持续耕耘。阅读英文著作时,她会摘抄书中生动的表达,进行语料积累。课堂翻译练习外,她会寻找感兴趣的素材进行翻译实践。总绩点位列专业第一的她学习时最看重学习本身带来的收获。在课堂学习中,每当察觉到自己在翻译技能、中西文化等方面不足,就一定会在课后查漏补缺。
在中国体育彩票两年间,钱孟欣对翻译的理解愈发深刻。“翻译绝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与重构,是跨越语言障碍、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过去,她多是“英译中”的翻译,现在,她将目光投向了“中译英”,因为“很期待做成这样的事——在外交口译中向其他国家展现中国形象,在笔译中向海外传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做学术研究要不惧挑战
附属中山医院2021级直博生吴英成和团队通过连续上百个夜以继日的实验,发现中性粒细胞具有抗原提呈能力,以此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突破,成果发表在Cell上。
2021年秋,吴英成加入樊嘉院士领衔的肝癌研究团队,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彼时正值外科轮转,白天临床工作紧凑繁忙、任务重,他就用休息时间推进课题。
中性粒细胞研究是当下肿瘤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备受瞩目,竞争异常激烈。。接触这一方向后,无论是样本采集的难度,还是数据处理的复杂度,都远超他的预期。无数次重复实验的枯燥、陷入瓶颈期的困顿、时间的紧迫……让他承受巨大压力。然而,每当课题取得一定进展,那种成就感总能让一切艰辛显得微乎其微。历经12次大改和上百次小改的磨砺,他们最终超前完成课题。
吴英成及课题组的研究建立了全新的中性粒细胞免疫治疗方法,论文于2024年春发表在Cell。也因此,国际免疫学会ICIS将2024年度以“干扰素之父”冠名的Sidney & Joan Pestka青年研究奖授予他。
跟随导师门诊学习时,吴英成听到许多癌症患者的故事。“倘若能研发出成本可控、经济适用性强的肿瘤诊疗方案,就能惠及更多患者。”对他而言,这正是深入钻研肿瘤免疫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当下,大语言模型的兴起让吴英成看到医工交叉的无限可能。“通过训练癌症相关的模型,有可能发现新的治疗分子。现有的AI模型已展现出超凡潜力,辅助医生进行诊断。”他计划将更多精力投入这个方向。
本报记者 章佩林
实习记者 方东妮 曾译萱 黄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