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我辗转抵达天山脚下的拜城县。这是我第一次去到南疆,内心充满期待与忐忑。八月底开学,我教授七年级两个班级的英语。
支教的日子,早上八点五十开始上早读,一直到晚上八点多学生放学,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批改作业、备课以及“抓”学生背单词。
不过,快乐和日子一样简单。曾经担心分不清那些维吾尔族学生名字的我,却成为了两个班里面第一个记住了所有学生名字的课任老师;学习上特别让我头疼的一个小女孩背着背着单词突然眼眶红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就是很谢谢老师你没有放弃我,能抱抱你吗”;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的一个孩子,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从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到英语考试年级前50名;运动会时,只带过两天的几个学生挽着我的胳膊、拽住我的衣角,跑跑跳跳,一定要带我去看校园里那块刻有“宁静”的石头;家长会后,一位学生的妈妈专门找到我,说:“我的孩子现在特别喜欢英语,我想她能有这么大进步的原因就是你,我觉得你是真的能改变她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六一儿童节,陪着班里的孩子们准备汇演节目,慢慢变成可以谈心的朋友;临别之际,偷偷放在办公桌上的一封封信,一双双清澈而又真诚的眼睛,还有那些可爱的担忧“老师,你不会忘了我们吧?”“老师,那我们以后还是朋友吗?”......
支教,比想象中更辛苦,但也比想象中更值得。在那里,我似乎总是在遇到困难、解决问题。但回头看,我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成长。每每看到自己教的这八十几个孩子,心里总是会想,他们才十二三岁,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我真心希望能给他们的生活带去积极的改变,哪怕只有一点。我总对他们说:“你们要爱自己、爱这个世界。”但他们也在时刻提醒着我,去成为那个青春的、蓬勃的、不屈的自己。互相支持、共同成长,让积极的力量不断循环传递下去,我想,这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这就是支教的意义。
面试研支团时,我曾说:“作为一名新疆人,回馈西部的理想根植在我的血液里。”如今,理想有幸成为现实。新疆是家乡,更是我为之奋斗的地方。
宁 静(2024级法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