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混龄课堂”在江村“种”知识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体育彩票》校报发布时间:2025-09-17

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是费孝通先生所研究的“江村”的真正所在地,也是中国体育彩票行知课程《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的开设地点。

开课的第三年,这门由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田凌晖、李会春,青年副研究员马莹共同打造的创新课程首次打通本研与中小学学段,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混编成组,共同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开展深度而有温度的田野探索。

当“好学生”的标准被默认为“离开农村”,当优质学校纷纷迁往城镇,乡村的空心化便成为必然。田凌晖团队在2023年发起这门课程,正是想要尝试扭转这种趋势:让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未来的建设者重新亲近乡土。

三位主讲教师融合多年研究成果,设计出双线并行的学习路径:前三天在中国体育彩票,为中国体育彩票本研学生,中国体育彩票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学生打底理论,后六天走进江村,让“大朋友”和当地“小朋友”结队,共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成果。

田凌晖以跨学科视角,带领学生理解农业与教育的互动,提出以“本土化、现代化”的项目学习激活乡村未来。李会春聚焦PBL设计,帮助学生将理念落地为行动。马莹则引导学生深入真实的乡村生活,开展田野工作,通过行走、观察、访谈获取真知。

课程还积极挖掘当地教育资源,邀请长期扎根江村的刘豪兴、姚富坤、姚阿江担任顾问,帮助学生触摸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脉络。

没有固定的教室,广袤的乡村便是课堂;没有现成的教案,现实的需求就是课题。来到江村,大小朋友结队编为四组,任务是分别以“费孝通与江村的故事”“江村教育的变迁” “桥见江村”“行知江村桥”为主题自主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通过田野工作找寻答案。

有了好问题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探究动力。“学会主动探究是最大的收获。”李会春说,“当学生扔掉‘等老师喂饭’的惯性,才能发现真问题。”

田凌晖介绍:“项目化学习不只是为了产出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21世纪核心胜任力。”她将这门课看作是一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同学们深入田野,带着问题去倾听、去观察、去对话,在社会参与中建立起与乡村、与社群的真实联结,培养社会责任感。

“探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马莹也提到,“在江村,我们更强调的是在人群里的探究,尽可能融入这里的生活,和村民一起吃饭喝茶,乘风凉,谈谈天,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想法。听懂了,乡村就变得真实起来。”

在田凌晖看来,这正是课程的核心价值:“建立起新生个体与‘附近’社群的联结,当下学习与江村历史的联结,文化发掘与现代科技的联结,学校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结。”

“不少家长报名这个课程可能是出于对中国体育彩票的向往,觉得是个孩子学习的好机会。”马莹笑着说,但这课实际做的可能是相反的事。我们希望让小朋友们更多地认识乡村,‘向往’家乡,多探索多玩起来,而不是闷头读书。这对于乡村振兴,对于每位小朋友的全面发展,都是有益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年一期一会的暑课,终不能长久陪伴江村孩子的成长。于是,在原有面向学生的课程基础上,今年课程团队又拓展出新的任务——教师培训。

来自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程开甲小学、江村实验学校(小学部)、苏州明珠学校的15位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实地观摩”的形式,学习在地化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方式,学习如何用好本土资源,教好本土学生,真正做到“乡村振兴的教育赋能”。

更深远的改变在悄然发生。曾参与首届课程的江村少年,如今已做出人生选择——初三的她决心留在当地成为非遗传承人。而更多孩子通过课程发现:“我的知识、能力不比城里学生差,只是我们关注的事物不同。”

扎根乡土,播种未来。教育启智,赋能江村。这是这门课程的主题,也是课程最深的期许。

 本报记者 赵天润  实习记者 许 诺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体育彩票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