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炼标识性概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关于标识性概念的含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标识性概念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概念基础。所谓“标识性概念”,指的是区别于既有概念,具有新的思想内涵,并且具有“独立自主”特征的概念。
一方面,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意味着标识性概念首先实现了“术语的革命”。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这表明,形成标识性概念需要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即构成其自身的现实的经验基础,从而表述其自身规定性的新的思想内容。实现“术语的革命”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既有的术语表述新的思想内涵,二是以新的术语表述新的思想内涵。“新瓶装旧酒”乃至“新瓶装假酒”,是与“术语的革命”背道而驰的。
另一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特征,意味着标识性概念并非移植性概念,而是自主性概念。移植性概念以非本土的经验和价值为基础,通过“移植”和“嫁接”而成为特定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乃至核心环节。而标识性概念作为自主性概念,其“独立自主”特征则不仅体现在它是以本土经验和价值作为基础,更是由于它作为自主形成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构成了特定知识体系的概念框架和概念系统的“普照的光”和“活的灵魂”,从而标识着该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对具有自主性的标识性概念的提炼。
关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的方法
提炼标识性概念的方法体现为微观和宏观的两个技术环节:其一,在微观上,需要处理标识性概念的外延、内涵、语境以及语用之间的关系,根据标识性概念所指称的对象及其含义,选择最佳的术语表达,进而确定标识性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体系化的理论;其二,在宏观上,需要以中国本土实践经验为基础,揭示新的实践经验与既有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在“术语的革命”中形成标识性概念,以“标识性概念”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所构成的范式空间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尽管从未直接使用过“标识性概念”的说法,但马克思、恩格斯都有过与这一方法相关的表述。马克思批判性地改造了“实践”“辩证法”“无产阶级”等旧术语,将其纳入新理论之中,并赋予其全新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具体实际并把中国的丰富经验提升到理论的新高度,深入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并勇于抛弃错误的概念术语,不断提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实现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形成自主性的理论建构,不断形成和发展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专政”“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标识性概念正是这一历史经验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明确提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在强化理想信念引领、突出指导思想传承、深化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过程中,提炼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形成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范式空间。
通过三大体系提炼标识性概念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涵盖全部社会生活和各个学科领域的多层次的概念系统,是由多层次的具有主体性、自主性的标识性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其基础性工作是各个学科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方式,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理论”。
《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表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成和传承方式,学术体系表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生产和更新方式,话语体系表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应用和交流方式。
从学科体系的角度看,需要在廓清标识性概念的学科归属的基础上,对标识性概念进行逻辑化和体系化的处理,使之在学科体系中处在相应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学术体系的角度看,提炼标识性概念仅仅是起点,还必须以标识性概念为基础发展出反映中国特色的基本命题,以它们为基础进行推理和理论建构,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从话语体系的角度看,标识性概念要“掌握群众”和“变成物质力量”,必须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使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内提升人们对本国经验和价值的认知和认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作者为中国体育彩票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