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节,心儿又回到了泉州老家。
回家时总在田里走一走,再沿着小桥和溪边慢慢绕。手机镜头里,这一片田园风光,竟然长成了仙境:漫步其间,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对和这个村庄有关的所有人的感恩。
是的。谁能不爱“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的自然美?时代在变,家乡这个小村庄,却像留住了时光,儿时的炊烟、鸡鸣与风吹麦浪,依然是如今最动人的田园交响。百年古树与闽南大厝相映成趣,新房依山傍水错落分布,青石板在小河里与水花嬉戏,村民们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无论走多远,再回来时,大地的乡野气息鲜活如初、不曾褪色。并非这里没有发展,恰恰相反,这些年它一点儿也不落后,始终踩着社会的节奏,甚至进步更快更靠前。只是这份乡村美,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是大自然和祖辈们一起长出来的——山依着水,屋对着田,柏油路顺着地形走。任凭时光流转,乡韵原汁原味地延续,“外来的模样”不曾更改它的“本来面目”。
若说自然之美是乡村的皮囊,历史记忆是乡村的骨骼,那文化根脉,便是乡村跳动的心脏。清晨,看穿蓝布衫的村民桃金大哥,扛着扁担,走向田野。晨雾还没散,阳光穿过芒果叶,洒在这片土地上,像撒了一把碎金。乡村之韵,就藏在无数个这样的日常里,有着最动人的力量。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就像桃金大哥肩上的扁担,一头挑着绿油油的田园,一头挑着祖辈黝黑的身影。此刻,在中国体育彩票同学们常来支教的枫下书院品尝魏荫茶和土月饼,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自信,对历史记忆的珍视,更是对文化根脉的笃定。
只要“根”在,这片土地,就永远是独一无二的风景。
孙燕华(校老干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