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圈”是我不断向外探索的同时发掘自我能量的过程。在伯克利交换的期间,我几乎每周都会主动和这里的学生聊他们对课业、工作、生活和文化的看法;每周四会去政府经济学教授Wilson的office hour请教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我逐渐感觉到,在和来自美国、韩国、墨西哥等国家的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过往的一些偏见会逐渐瓦解,新想法不断融合,自己的观点在解构和重塑。比如,我在这里学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所有,所以不要害怕问问题,因为大家都很乐于看到一个更好的你(而不是人人各自为战)”。
与其说,自我突破是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生的,不如说,开拓的脚步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歇,自我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确认、否定、再确证的向上循环。
很难判断自己的学术能力目前是什么样的水平,但至少具备了辨别和批判(如果有)的能力。比如什么样的文章是重复了已有的工作把变量拿进去跑了一下,什么样的文章是讲了一个故事有新的洞见。
我每天关注the economist, the New Yorker对时政和经济新闻的报道,同时积累英语表达;空闲时读尼采和哈贝马斯;喜欢看韩江的《素食者》并且反复盘点《福尔摩斯探案集》;喜欢看火柴人AlanBecker的视频,他把数学公式做成动画;补完“崩坏·星穹铁道”和“双城之战”的剧情,听着Seventeen、Aespa、EXO的歌.......我什么都干。
它们已经是我的一部分,并且仍会是我的一部分。
王优雅(哲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