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始,到2024年秋天,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陆续抵达宁夏、贵州、新疆、云南、四川、青海六地十校,相似的故事依旧在上演。在某些时刻,时光仿佛没有流逝。
在宁夏西吉县平峰中学,支教队员陈思甜面对学生交上来的语文答卷,有时也会感到些许无奈。尽管学生在课后常与她亲热交流,但作业拖欠、抄袭甚至作弊的现象还是无法杜绝。在2024年秋季学期的期末考前,她安排了紧锣密鼓的复习任务,日常测试的正确率也节节攀升。没想到,学生们的期末成绩给了她当头一棒——她意识到:学生们平时作弊了。
教学是支教团的首要任务。让一届又一届的队员们感到落差的是,哪怕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在当地并不算差,不少学生依旧会把打工赚钱列在人生目标的第一位。还有学生直接吐槽:“读书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4000块。”在他们身上,生活和学业的压力表现为对未来的迷蒙与对学习的排斥,一如26年前。
在支教的山里,家家户户散落在大山的各个角落,人们有的忙于开垦这片土地,有的为了家庭走出这片土地,常年在外打工。极少有人倾听并教会孩子们表达,渐渐地,孩子们也被形塑为和大地一般粗粝的模样。“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显得空洞,也让队员们思考:“研支团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渐渐地,队员们得到了答案——对城市里拥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学生来说,一位好老师的出现可能只是锦上添花;而对于这群孩子,支教队员可以作一颗星星,在空中点灯。
陈思甜点亮的第一盏灯是阅读。在砖红色的校舍里,陈思甜跟学生谈起金庸笔下的江湖,细细地展开郭靖与黄蓉的初见。当讲到关键处,看到学生们眼睛亮起来时,她便故意停下:“想知道下一步?看书去。”
微光延伸向更远的角落。在支教的第一个学期,陈思甜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专属的诗集本,陆续布置了几次诗歌作业。一个寒假过去,陈思甜无意间发现有学生自发在本子上写诗,这让她感到惊喜和欣慰。在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里,也有学生在卷子上写诗:“春天就像书一样/当你看完就没了/……当风吹过的时候/万物都是芳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届又一届研支团队员的目标也逐渐转向更朴素的愿望。不期待每个学生都走出大山,但依然要求学生们多阅读,希望他们通过阅读看到世界的更多侧面,更好地成为大山的主人。
17年前,第9届研支团成员王崟来到王民中学时很清楚:很多人最终没法走到外面、功成名就。他写道:“我不奢望自己,或者整个支教队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也许我们就像一阵风,把外面的空气带进大山。或许能埋下一些种子,将来长出小草、花朵或是树木。”这些年,王崟多次重返王民。每次回去,种子都在发芽、生长。
研支团在西部的第27年已经开始。这一年,每一年,宁夏的春天都来得晚。4月底,上海的春花已经开了又谢的时候,西吉县山路边的树刚焕发绿意,叶子正要生长。
陈思甜还没有看到种子开花结果。在春分那天,陈思甜提前把关于春天的诗歌、成语打印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将剪下的文字素材重新排列组合,粘到白纸上作成拼贴诗。在前排似是随口说说般来了一句:“春天是āōē。”这让陈思甜眼前一亮:āōē是孩子们学习拼音的开端,春天是四季的开篇,一切都刚刚开始。
田卓雅(新闻学院2024级本科生)





